“嫁妝瓶”,顧名思義是姑娘婚嫁時的陪送之物,在晚清、民國時期最為流行。這種瓷瓶(如圖①)器型碩大,做工講究,畫面精美,富含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收藏投資和裝飾觀賞兩相宜的較佳選擇品種。
早期的“嫁妝瓶”只是一種陳設器物,因其造型優美,器型較大,易于描繪各種紋飾,漸漸得到人們的青睞,清代乾隆、嘉慶以后逐漸成為婚嫁民俗中的一種必備之物。“嫁妝瓶”按大小可分為300件、200件、150件(注:多少件是陶工制坯時所用瓷泥塊的數量,后指器物的高度,如300件的高度為60厘米左右,150件的高度為43厘米左右)等;按形狀可分為圓形、四方形、六方形(如圖②)等;按色彩可分為豆青釉青花(如圖③)、粉彩、淺降彩等。
當時人們對“嫁妝瓶”非常看重,姑娘出嫁前都要精心挑選,甚至要提前定制,而且必須繪制同一畫面的一對瓶(如圖④)。新婚家庭往往把“嫁妝瓶”看作婚姻證物,悉心保存,倍加珍惜。“嫁妝瓶”佐證了舊時婚俗,很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