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文章

紫砂清韻 千秋同心

2014/11/27 10:01:00 點擊數: 【字體:

紫砂清韻 千秋同心

本圖從左至右分別為:

清乾隆 楊季元制彩泥堆繪花卉翎毛圖鋪首方尊

清雍正 彩繪花鳥圖笠帽大壺

清乾隆 彩泥堆繪山水筆筒

紫砂清韻 千秋同心

清早期 朱泥獅鈕貼花鏤空十二開光高足玲瓏壺

紫砂清韻 千秋同心

清道光 楊彭年摹古石泉品定款紫砂三足爐鼎壺

紫砂清韻 千秋同心

清同光 玉成窯徐三庚銘刻扁圓壺
 

    紫砂器,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紫砂器的制作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多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今天我們介紹一下清代紫砂器。

    清康、雍、乾三朝紫砂器的式樣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時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裝飾手段千姿百態,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貼花、施釉、攪泥、鏤孔、包漆、包錫、磨光等,層出不窮,因器思變,可以說是集各種工藝之大成。

    宜興窯作為江蘇地方窯,曾一度在康、雍、乾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視,享有御用官窯的同等待遇,這是清代其他地方窯除景德鎮以外所不能比擬的。宜窯紫砂除了茗壺制品之外,因材質的可塑性,一些文房陳設器也是可圈可點。例如“清雍正 彩繪花鳥圖笠帽大壺”,此壺泥質細潤,色澤深褐,雄渾壯碩,氣度不凡。高身壺體折肩平順,圓轉周正,笠帽形壺蓋板沿寬厚,與高頸壺口密合,壺流粗壯上翹,流口寬大,壺把扣于壺身,制作工藝精湛,整器有雍乾時風。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傳世品來看,一般加彩大壺,多失之粗率艷麗,很少有如此笠帽壺,器形雍容華貴,畫意清新高雅,精細度也與官窯水平相近。局部還殘留描金的痕跡,而描金裝飾基本只見于宮廷紫砂器皿上,由此可斷此壺應屬于宮廷指定燒造的皇室用器。

    最能代表宮廷紫砂工藝的首推彩泥堆繪,此種裝飾手法是用各色泥漿繪于坯體,并有一定厚度,類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種裝飾手法。泥繪裝飾源于舊時的漆器堆雕工藝方法,在已成型完工時而保持一定濕度的坯體上用本色泥堆畫,局部、細部用專制工具精細雕琢,使之質感強,有淺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燒成后的泥繪作品,色澤穩定,歷久彌新。常見的泥繪材料有白泥和本山綠泥繪,黑地泥繪則色澤對比鮮明。如坯體干濕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繪圖案則易剝落,故傳世精品較少。

    “清乾隆 楊季元制彩泥堆繪花卉翎毛圖鋪首方尊”,此尊尺寸頗大,器型仿青銅器形制,制作工整有致。紫砂胎通身敷以嫩黃泥為表,僅雙耳與底足露胎,彩色泥繪并堆砌于外壁。器身四面及頸部正反兩面,分別飾以花鳥樹石景物,畫面清麗秀雅,畫意頗似新羅山人的繪畫風格。整器壯碩雄偉,肅穆恢宏,一派皇家氣度。全器用料考究、畫意靜穆雋永、畫工精湛超凡,為乾隆御用紫砂陳設佳器。圈足內藏,器底中心鈐印“楊季元”篆書陽文款,為宮廷紫砂精品。

    “清乾隆 彩泥堆繪山水筆筒”,器身以宜興紫泥為體,敷以嫩黃泥為表,彩色泥繪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鈐印三行六字“大清乾隆年制”篆書陽文款。畫意頗似范寬的《臨流獨坐圖》,表現崇山峻嶺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云煙浮動,近岸秋林茆亭有一老叟臨流聽泉,意境深遠。此件筆筒與同時期楊季初、楊季元泥繪手法不同,所作泥繪略薄,然層次豐富,畫面清雅,別具一格。

    清初外銷器多見于歐洲博物館陳列,可見其在陶藝發展史上的重要性,一直為許多資深藏家所稱許及珍愛。外銷的紫砂器多以朱泥制作為主,制作技藝往往加以貼花、鏤空、泥繪等工藝手法,其燒成技藝上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且造型變化多端,更有同時期名家參與制作,不但學術上評價甚高,更引起收藏家們的重視。比如“清早期 朱泥獅鈕貼花鏤空十二開光高足玲瓏壺”,壺身均勻分布十二個圓形開光,鏤空并貼塑各式紋飾,蓋頂圓雕獅子鈕,瑞獅張口露齒,腳踩繡球,神情生動,活靈活現。奇特之處在于繡球可自由轉動,工藝獨到,尤見匠心。

    紫砂陶藝進入嘉道年間,由于一批文人參與其中,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石梅、喬重禧等金石書畫家在紫砂壺上的書畫創作、詩文銘刻,給本來日常的茶具注入了文思雅韻,并影響了晚清的紫砂銘刻風氣,興起了“文人壺”的風潮。文人精英參與紫砂壺的設計制造,把翰墨趣味和藝以載道、沉醉自然的文人趣味融入其中,紫砂壺的面貌便從此不同了。從陳曼生、瞿子冶到后來的梅調鼎,成就了“文人壺”的三級跳,使之達到后人無法超越的高度。

    “清道光 楊彭年摹古石泉品定款紫砂三足爐鼎壺”,乃與陳曼生合作的陶工楊彭年的作品。壺身呈圓形略扁,寬口溜肩。寬大壺蓋圓鼓飽滿,蘑菇鈕,便于提起。直管狀短壺嘴,內壁為一眼,把呈圓形,壺底有呈等半月形外撇的三足。壺身刻銘“毋執牛耳,以礪吾齒。壬寅春日,友琴”;另一面刻梅竹雙清圖。壺有“楊彭年摹古石泉品定”印款,由此推測石泉應屬楊彭年同時期文人,乃名手制器用以賞玩。壺形光素典雅,文韻十足,文人茶道的清風雅致漫溢其間。

    “文人茶具”深得茶人青睞,尤以玉成窯傳器為甚。玉成窯由被譽為“清代王羲之”的寧波籍書法家、詩人梅調鼎開創,它不僅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更是一個由書畫大家、文化名人領銜,制壺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參與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辭,意為成全。當時寧波文風鼎盛,文人墨客云集,文人雅士為紫砂器題詞作畫,所刻詞句切器、切題,雋永秀麗,美不勝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簡巧,可與美玉媲美。其濃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玉成窯墨寶紫砂,成為曼生壺后又一文人紫砂杰作代表。“文人壺”也在梅調鼎時代達到藝術頂峰。

    “清同光 玉成窯徐三庚銘刻扁圓壺”,是一件難得一見的玉成窯茶具,此壺雖無款,然而壺式、泥料及銘文具有玉成窯特色,為晚清著名篆刻家徐三庚銘刻。目前所見玉成窯傳器上用印,大多出于徐氏篆刻,而徐三庚又是晚清享有盛譽的書法篆刻大家,并善摹刻金石文字,其與玉成窯的合作,實為相得益彰。

    文化、藝術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使得紫砂制器成為收藏界的寵兒。中國嘉德2014秋拍也特別設置了“紫泥菁英”“紫泥春華”及“逸云齋珍藏”三個紫砂專場。

    “一壺沖古意,千秋有同心”。正是那一份份濃郁醇厚的紫砂情,把無聲的砂泥化作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瑰寶,在歷史的年輪中派生出別樣的風景,讓人不由得感慨那“壺中日月長,山窗無依樣”的紫砂情懷。而這一件件在千回百轉的曲折流淌中依然高雅脫俗、清韻不減的紫砂藝術,也將帶著茗茶的芬芳,繼續綻放。

    (本文圖片由中國嘉德提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