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重要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專場在美國紐約蘇富比開拍,這批青銅器預計成交額超過500萬美元,最終總成交額高達1678.6萬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被視為國之重器的青銅器備受關注,在拍賣場上頻現(xiàn)高價。然而,相比動輒上千萬元的明清時期藝術品而言,青銅器價格遠被低估,青銅器的藏家數(shù)量也遠低于瓷器和書畫的藏家,尚未形成大的氣候。
專場拍品均來自國際著名東方藝術品收藏家艾伯哈特,上拍的10件青銅器所屬的年代涵蓋了商、周、春秋和戰(zhàn)國,都是近年來從未亮相的精品,均有清晰的來源。本次拍賣的一大亮點作寶彝簋,估價為200萬美元至300萬美元,最終以666.1萬美元的高價成交……
自古以來,青銅器位列收藏之首,民國時期,金石學興盛,青銅器收藏達到頂峰,相關的著作不勝枚舉。然而,由于國家對于高古文物交易的相關條款限制,青銅器在國內很少見到,青銅器收藏在當代也出現(xiàn)了價格與價值完全不匹配的行情。相比國外市場,國內青銅器拍賣一直不溫不火:2005年,中國嘉德拍賣出現(xiàn)一件罕見的海外回流西周青銅波曲紋雙耳蓋壺,此壺估價為350萬元至550萬元,最終流拍;在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中,一件由盧芹齋、日本山中商會、賽克勒遞藏的西周青銅龍耳匜,僅以391萬元成交……
“目前,出于保護地下文物的考慮,國家文物部門尚未開放青銅器市場,限制青銅器的流通,只允許流傳有序的傳世青銅器和海外回流的青銅器在國內市場上交易,流通量不大,整體價格偏低也在情理之中。”業(yè)內人士介紹,青銅器有自己的身份制約,在客觀環(huán)境制約下,中國青銅器市場的發(fā)展緩慢、國內上拍的青銅器檔次低、價格低、數(shù)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這樣的買賣關系約束著國內很多買家的心理,致使國內交易市場長期蕭條。
就海外回流青銅器而言,業(yè)內專家介紹,有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工藝品公司出口換外匯生產(chǎn)的高仿工藝品。而市場上能見到的青銅器多為中下等水平器物,真正意義上的精品很少出現(xiàn)。即便投入巨資購買青銅器,也很難在短期內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青銅器是目前變賣套現(xiàn)最難的藝術品之一,國內市場價格遠遠不及國外市場。
然而,青銅器一直被視為國之重器,是資深收藏家最認可的板塊,也是收藏領域的大項,由于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青銅器的收藏價值,所以其未來的保值、升值空間是巨大的。傳世青銅器多為歷史上著名收藏家遞藏,來源清晰、流傳可靠,大多經(jīng)過著錄出版,被學術界廣泛研究和認可,因而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不過,業(yè)內專家也表示,如果相關政策沒有變化,青銅器交易仍舊會長期處于低谷。【原標題:國之重器的市場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