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墨盒是盛裝墨汁之器,始創于清嘉慶、道光年間,晚清、民國時期十分盛行。舊時讀書人書桌上大多有此物,為當時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位讀書人離家趕考。他的妻子在為他收拾行裝的時候,覺得丈夫要背著分量不輕的石硯走路,實在很辛苦。這位聰明的妻子突發奇想,找出一個自己日常用的粉盒,裝進絲綿,把墨研好以后,將墨汁倒入粉盒,浸在絲綿中。于是,墨盒便應運而生。墨盒較石硯輕巧靈便,且能保持墨色的黑、亮和滑潤。同時,趕考的書生也不用在考試過程中再費時費力地磨墨了,有諸多好處。
墨盒的制造工藝及材料復雜多樣,制造多采用鑄造、焊接相結合的手法,間有錯金。所用材料則有黃銅、白銅,也有摻少量紅銅、白銀的。還有白銅、紅銅、黃銅共用,名“三鑲”,是最為特殊的。至于鍍金、鍍銀,也很常見。
銅墨盒雖小,藝術表現形式卻很豐富。將書法、繪畫、印章用刻繪的形式表現在潔亮的銅質上。刻銅墨盒由同治初年秀才陳寅生所創。陳寅生,名麟炳,順天(今北京)人。他通醫學,工書畫,能自書自刻,曾在北京琉璃廠開設專營刻銅墨盒的“萬禮齋”,后改名為“萬豐號”。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云:“京師廠肆專業墨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陳寅生能在盒蓋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書,二三寸見方的盒蓋能刻一篇《蘭亭序》。
刻銅墨盒發展迅速,從造型上看,以長方、正方、正圓、橢圓為主。也有不少造型奇特的,如樹葉形、扇形、桃形、古琴形等。從最初簡單的天蓋地式發展成多樣形式,大小薄厚也各不相同。大者有近半尺長,小者如一節手指大小,樣式豐富。
當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還是那些名家刻制的或名人使用過的銅墨盒。香港蘇富比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一只御制銅胎琺瑯畫歲鳥圖鏤空六棱溫墨盒的估價竟高達50萬港元。可見,銅墨盒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而今,中國特有的銅墨盒不僅值得收藏,而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頗值得重視與研究。孫錦【原標題:漫談銅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