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根系炎黃東夷三族

2016/3/3 15:15:09 點擊數: 【字體:

    通過對當今占漢族人口90%以上的120大姓的追根溯源可知,這些姓氏各有各的來歷,或從屬于某一個族系,有一位祖先,或出自兩個族系,有兩位祖先;綜合起來又可以看出,許多姓氏的總根是相同的,即屬于同一個族系,出自同一位祖先。歸納120大姓,分別屬于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具體情況是:
   
    1.屬于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

    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
   
    2.屬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

    許、姜、崔 、雷、易、章。
   
    3.屬于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

    李、趙、黃、徐、馬、譚、郝、江。
   
    4.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

    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
   
    5.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

    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總的來說,120大姓多數屬于黃帝族,少部分屬于炎帝族和東夷族。

    (一)黃帝族與姓氏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后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屬河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并與炎帝共同被后世尊為“人文始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宮室等,都創始于黃帝時期。黃帝所處的時代,相當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黃帝族活動的主要地域,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區,即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圍之內。《國語·晉語四》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這“二十五宗”,可能是25個氏族,“十二姓”即12個胞族,說明黃帝族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聯盟。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中原地區不同時代居于統治地位的部族,如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統治集團等,全都說成是黃帝的后裔。這些部族,接連居于統治地位,歷時久,勢力大,占據的地盤廣,所以人丁極其興旺。據《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匯集的資料,黃帝之子12姓發展到101個屬地(方國、諸侯國),派生出510個氏;其中的姬姓,相傳為黃帝的嫡系,勢力最為龐大,擁有61個屬地,衍生出432個氏。通過對120個大姓的研究發現,無論從血緣關系上說,還是從地緣關系上說,黃帝族有許多姓氏與河南密切相關。例如,第三大姓張,得姓始祖揮是黃帝之孫,發源地在今河南濮陽;第29大姓董,得姓始祖董父是黃帝裔孫,發源地在今河南臨潁。黃帝族族大人眾,支派紛繁,一些姓氏往往有幾支共同形成。例如第二大姓王,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媯姓之王,盡管都是黃帝的后裔,但其得姓祖先卻分別是商朝王族、周朝王族和周代陳國王族。因此,在綜述黃帝族姓氏時,很難一 一將其歸入某一支系,而只能從黃帝族最大的分系入手。按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及有關篇章的記述進行溯源歸宗,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此外,據有關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

    ⑴顓頊族與姓氏
   
    顓頊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史記》將他列為五帝之一,說他是“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號高陽氏。《中國史稿》說“顓頊也屬于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較早融入華夏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死后,葬于頓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覽》說:“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頓丘,在今河南浚縣北。從其居地與葬地來看,顓頊活動的中心在濮陽及其周圍一帶,沒有大的遷徒。關于顓頊族的分支,《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這樣一段記載:“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所謂八愷,有人解釋為“八個才德之士”,看來可能是八個氏族,但因文獻不足,其后來的狀況已不可考。顓頊后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

    a.舜族
   
    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因生于姚墟,故姓姚,為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史記》說他是顓頊的7世孫,將他列為五帝的最后一位,古人稱他是“圣明之君”。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驩兜和三苗等4人,舉八愷、八元,天下大治。堯去世后繼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并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一說舜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居于媯汭(媯水彎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媯。舜的兒子商均,被禹封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商均的33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此后衍生出一些姓氏,其中被列為當今120大姓的即有陳氏、袁氏、田氏,以及王氏、胡氏、夏氏、陸氏的一支。

     b. 禹族

    禹為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以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擔任部落聯盟領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史記·夏本紀》說:“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而《世本·帝系》則云“顓頊五代而生鯀”。鯀是禹之父,那么應是“顓頊六代而生禹”。顯然,《史記》所述有誤,而《世本》之語則比較符合情理,因鯀與堯、舜為同一時代人,舜是顓頊的7世孫。司馬遷在《夏本紀》篇末說:“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一作斟氏、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當今120大姓中第55夏姓,有一支便是由夏后氏省文而形成的;第29董姓,有一支便是從辛氏衍生出來的。

     c.陸終族

    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祝融”是帝嚳時的火官,原由吳回之兄重黎擔任,后由吳回繼任。對此,《史記·楚世家》有詳細記載:“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國語·周語上》說:“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河南登封的嵩山。這是說在夏族開始興盛時,祝融族有一部分在嵩山一帶居住。《左傳·昭公十七年》記有“鄭,祝融之虛也”,這是說春秋時的鄭國(都今河南新鄭),原來是祝融族居住過的地方。關于祝融的后代,《國語·鄭語》記載有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據考證,其中的董姓不源于祝融,來歷已如前述;禿姓舟人,歷史不長,為周所滅;其余6姓(己、彭、妘、曹、斟、羋)均出自陸終。據《世本·帝系》與《楚世家》及其“集解”記載,吳回之子陸終,娶鬼方氏妹女嬇為妻,女嬇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己姓;二曰惠連,是為參胡,斟姓;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姓;四曰求言,是為會人,妘姓;五曰安,是為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昆吾在夏代為諸侯,至夏桀時為商湯所滅,此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其中的蘇、顧、溫都是大姓,均出自今河南。斟姓歷史短暫,后繼無人。彭祖之后有彭姓,錢姓等大姓及其他姓氏。求言之后曾產生出鄔、鄶、路等姓氏。安的后代曾產生出朱、曹、鄒、顏、倪等大姓及其他姓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裔孫鬻熊,商末曾為周部族領袖姬昌之師;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封于楚,建立楚國,姓羋氏。季連的后裔曾產生出羅、孫、沈、熊、白等大姓和其他一些姓氏,其中的孫、沈、白姓均出自今河南。

    ⑵帝嚳族與姓氏

    帝嚳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辛氏。《史記》把他列為五帝之一,說他是“黃帝之曾孫”,“于顓頊為族子”。《中國史稿》說他是“夷人中較早融入華夏族的”一支,同顓頊“是近親關系”。他繼顓頊而即帝位,都亳(今河南偃師),死后葬在顓頊陵附近,即《皇覽》所云:“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可見他活動的地區主要是豫西和豫北。據《帝王世紀》記載,帝嚳有四妻四子:元妃曰姜嫄,生棄(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次妃曰簡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次妃曰慶都,生放勛,即帝堯;次妃曰常儀,生摯,曾繼帝嚳而一度為帝。帝嚳也有八個氏族,即《左傳·文公十八年》所云:“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八元與八愷,同時為帝舜所重用,其后狀況不詳。帝嚳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

    a.堯族

      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為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是帝嚳之子。《史記》將他列為五帝的第四位,古人稱他是“圣明之君”。相傳他曾設官掌管時令,制定法律;咨詢四岳,推選舜為其繼任人,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攝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繼位。一說堯到了晚年,德衰,為舜所囚,其位也為舜所奪。堯族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劉累,是堯的裔孫,生于夏朝后期,是劉姓的一支、唐姓的一支及范姓的共同祖先。

    b.商族

    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嚳之子,傳說為其母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氏,傳14世至湯。湯率領族人有計劃地討伐夏桀,滅掉夏朝,建立商朝,10傳至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故又稱殷朝、殷商或商殷。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篇末說:“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實,商族姓氏遠不止這些,也并非只有“以國為姓”一種得姓形式。子姓商族產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數則出自由微子啟所建的子姓宋國。微子啟是殷紂王帝辛的哥哥,對殷王的荒淫暴虐曾多次勸諫,后離去,至周武王克商時,他讓族人帶著商朝宗廟的祭器,抬著棺木,捆綁起自已的雙手,跪著去見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應他的請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墟,又命自已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幫助武庚監管商族遺民,史稱“三監”。不久,周武王死,武庚乘機和“三監”串通起來,起兵反叛,后被周公旦調動大軍鎮壓下去,武庚被殺。微子啟順從周朝,沒有參加武庚叛亂,因此,周公旦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讓他管理商族遺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國是周代諸侯中產生姓氏最多的國家,加上商朝產生的姓氏,源于子姓、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十多個。其中,直接源于商朝王族(子姓)的有以國為氏的鄧姓、殷姓,以人名為氏的湯姓,以及王姓、林姓(均出自今河南)、黎姓的一支等;源于子姓宋國的有宋、戴、鐘、孔、武、牛(均出自今河南)及蕭、鄒等姓氏。

    c.周族
   
    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帝堯時任農師,帝舜時被封于邰(今陜西武功),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傳14世至姬昌(即周文王),遷都于豐(今陜西長安灃水西岸),開始成為商朝西方各方國部落的中心。姬昌死后,其子姬發(即周武王)遵照他的遺囑興師伐商,最后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郊外的牧野與商王軍隊展開激戰,使殷紂王大敗而死,繼又乘勝占領商都,宣告了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建立。為了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周初曾大規模分封諸侯,即“封邦建國”。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71個諸侯國,其中,武王的兄弟15人(一說16人),同姓(姬姓)40人,還分封有一些異姓諸侯。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為大小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武王之子封于邘、晉、應、韓;周公之子封于凡、蔣、邢、茅、胙、祭。同姓諸侯有北方的燕國,南方的吳國,西南的巴國,漢水北岸的隨國及“漢陽諸姬”的其他一些方國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數諸侯國在大國爭霸的戰爭中被兼并或消滅,從而形成一大批用國名命名的姓氏;同時,天子和諸侯的子孫又有許多人以爵位、謚號、官職、采邑、排行次序等為姓氏,致使姬姓衍生的姓氏多達數百個。據統計,在當今120大姓中有47姓源于姬姓周族或有部分源頭出自周族,這47姓是:王、楊、周、吳、孫、胡、林、何、郭、鄭、韓、馮、于、程、沈、蔣、蔡、賈、魏、葉、閻、余、潘、戴、汪、方、石、康、毛、秦、侯、邵、孟、萬、段、常、賴、龔、文、龐、蘭、施、洪、嚴、溫、季、魯。于些可見,姬姓周族繁衍之盛、衍生姓氏之多,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其具體情況前面已介紹過,這里不再贅述。

    ⑶匈奴族與鮮卑族姓氏

    a.匈奴族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為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領袖。由此可知,匈奴族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禹是顓頊的后代,而顓頊是黃帝之孫,所以,匈奴族當屬黃帝族系。當今第4大姓劉,有一支出自匈奴,是由匈奴族和漢族結合而產生;第69大姓金,其主要的一支也出自匈奴族。
   
    b.鮮卑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黃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kǔn),居北,十一世為鮮卑君長。”鮮卑族拓跋部于4世紀在北方建立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后魏,因其皇族以部落名“拓跋”為姓氏,故又稱拓跋魏。北魏皇族為何稱拓跋氏,據《魏書》稱,因黃帝以土德王,而北方俗稱“土”為“拓”、“后”為“跋”,故以“拓跋”為氏,以表示是黃帝的后裔。從這些文獻資料可以看出,鮮卑族也屬于黃帝族系。正因為這種血緣親情所系,北魏深深仰慕漢文化,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自平城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改革,令鮮卑人改姓。他取“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的意思,帶頭改拓跋氏為元氏,并將其他鮮卑姓全部改為類似漢人的姓。這次改姓,數量在100以上,其中僅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即有25個。

    (二)炎帝族與姓氏

    炎帝是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領,相傳為少典氏娶于有蟜氏而生,因生于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稱炎帝;相傳他作耒、耜,教民耕種,又曾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病,故又號神農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發展到中原地區,曾與黃帝戰于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被打敗。《竹書紀年》說他曾“居陳,遷曲阜”,“陳”即今河南淮陽,曲阜今屬山東。

    傳說中的炎帝后裔有4支,可能是屬于古羌人的4個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谷物和疏菜,從夏代以上被奉為稷神。烈山氏就是燒山種田的意思,即放火燒山,將草木焚為灰燼當作肥料,進行原始的農業生產(刀耕火種)。烈山氏活動于今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的一些地方。炎帝后裔中的共工,被傳成一個神話人物,主要是因為他同東夷的蚩尤打過一場著名的戰爭,打仗的地方在今太行山東側,今河南北部到河北南部一帶。共工部落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于共工氏的9個氏族。炎帝后裔中得到發展的是四岳,據說四岳是共工的從孫,始祖是伯夷。伯夷,《呂氏春秋》說他是顓頊之師,《史記·五帝本紀》說他是舜的臣子,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則說他“是個祭山的官,也是山神”。四岳是姜姓,后來發展為4個分支,即齊、呂、申、許。除西周初由姜尚建立的齊國在今山東北部外,其余3支均在今河南境。傳說許的始祖許由,居潁水之陽,在今河南登封,他曾帶領許部落活動于今河南許昌一帶,死后葬于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市東南)。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一說許由即伯夷。西周初,由伯夷后裔姜文叔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至戰國初期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形成一支許氏。呂、申具有近親關系。《詩·大雅·崧高》云:“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崧,就是嵩山;甫,即呂。意思是說,從高聳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靈來,生出呂和申,后來發展成為兩個國家。呂國約建于虞、夏之際,為侯爵,在今河南南陽西,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滅。周代還有一個呂國,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陽呂國的分支,史稱東呂,春秋初為宋國所并。見于文獻最早的呂姓人物是呂尚,即姜尚。《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南陽呂國、新蔡呂國滅亡后,子孫均以國為氏,與齊國呂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呂姓的三大主流。申國有二:一在今河南南陽市北,稱為西申,公元前688年為楚所滅;一在今河南信陽市北長臺關,稱為東申,公元前680年為楚所滅。西申、東申亡國后,子孫以國為氏,皆稱申氏。《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將“姜姓炎帝神農氏后”的姓氏匯集一起,列舉有列氏、列御氏、封氏、共氏、洪氏等107個氏,包括齊、呂、申、許及其衍生的分支,有不少都出自今河南境內。

    齊、呂、申、許4姓,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有許姓,排名第35;呂姓,排名第40。此外,炎帝族的姓氏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還有十多個,其情況是:當今第60大姓姜,原本是炎帝的姓,后因種種原因,其子孫變易為其他姓氏,至虞、夏之際,炎帝裔孫伯夷因功被封于呂,才被復賜以祖姓姜;當今第62大姓方的一支和第88大姓雷,均是炎帝8世孫帝榆罔之長子方雷氏的后裔;第99大姓龔和第107大姓洪,各有一支是炎帝裔孫共工氏的后代;第74大姓崔、93大姓易、118大姓章,第15大姓高的3支及42大姓盧、46大姓丁、72大姓邱、97大姓賀的各一支,都是從姜姓齊國(始祖是姜子牙)衍生出來的姓氏;第24大姓謝姓的一支,是從南陽申國(始祖是炎帝后裔申伯,姜姓)衍生出來的;當今第100大姓文姓的一支,是從姜姓許國(始祖是姜文叔)衍生出來的。

    (三)東夷族與姓氏

    “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東夷族分為太昊族與少昊族。

    ⑴太昊族與姓氏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風姓,是傳說中的古帝名,也是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中國史稿》說:“傳說中的太皞,比炎帝晚一些。太皞,號伏羲氏。”《帝王世紀》說:“有巨人跡出于雷澤(在今河南濮陽城東南),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燧人氏沒,庖羲(即伏羲)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都陳(今河南淮陽)”。《左傳·昭公十七年》也說:“陳,太皞之虛也。”于此可見,太皞就是伏羲氏,他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曾繼燧人氏為帝。據一些古籍記載,伏羲又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據說八卦也由他始畫。《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與“書”畫成八卦,就是后來《周易》的來源。有人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這只能看作是一種傳說,而不能作為研究姓氏的依據。因為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姓氏尚未產生,可“正”的內容實在太少;《白虎通義·德論》雖有“伏羲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等語,但傳說伏羲與女媧即是兄妹近親婚配,尚未達到“別婚姻”的階段。

     《左傳·昭公十七年》云:“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注:“太皞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于此可知,太皞族以龍為圖騰,曾以龍為官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這是說,任、宿、須句、顓臾均為風姓國,是太皞的后裔。這幾個國,都是夷人小國,在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從淮河流域發展到那里的,皆奉太皞為祖,后都演變為姓氏。在當今120大姓中,第59任姓,有一支即出自這個任國。此外,還有兩姓可以列入太皞族系,即:71郝姓,因郝姓的祖先郝省氏是“太昊之佐(助手)”;73白姓,因白氏有一支出自秦國大夫蹇叔之子白乙丙,而蹇氏是伏羲臣蹇修的后代。

    ⑵少昊族與姓氏
   
    少昊,一作少皞,名摯(一作質),是古代東夷族首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少昊曾以鳥名為官名,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島氏、祝鳩氏、鴡鳩氏、鸤鳩氏、 爽鳩氏、鶻鳩氏,還有“五雉”和“九扈”,都是鳥的名字,共24種,當是24個氏族。相傳他因修太皞之法,故曰少皞;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土生金,少昊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帝王世紀》說,少昊自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登帝,后徙曲阜,說明少昊族的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但他的后代卻分布在全國許多地方。
   
    關于少昊與太昊的關系,《中國史稿》說:“這個部落最初可能是從太昊氏分出來的。在古代文字中‘風’即‘鳳’,風夷也就是鳳夷。從一個鳳鳥氏族分為兩個,一個屬太昊,另一個屬少昊。夷人中這兩支,一支在江淮流域,另一支北上到黃河下游,后來大部分融為華夏族。”加之其他一些文獻,二者的關系可以找出三點:其一,太昊和少昊都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太昊早于少昊。其二,少昊部落最初是從太昊部落分出來的,可能是從淮河流域發展到山東曲阜一帶的。其三,少昊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與太昊是繼承關系。但是,這些文獻并沒有說少昊與太昊有直接血緣關系。少昊名摯,黃帝子孫中也有叫摯的,因此,還有人將少昊說成是黃帝之子。鑒于沒有資料可以說明太昊與少昊有直接血緣關系,而他們二人都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所以,我們把太昊和少昊都列為東夷族的祖先。
在當今120大姓中,有7姓源于少昊族,還有7姓的各一支也源于少昊族。這14姓分別出自少昊、皋陶和伯益。少昊號金天氏,其子孫以其號為姓氏,形成第69大姓金姓最早的一支。他的兒子殷,被封于尹城,其后以地為氏,形成第91大姓尹姓最早的一支。他的后裔所建的沈國,亡國后子孫以國為氏,形成第37大姓沈姓的一支。

    a.皋陶

    皋陶,一作咎繇,生于曲阜,為偃姓,也是東夷族的首領,《路史·后紀七》說他是少昊的曾孫。他曾被帝舜任為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制定五刑之法,正平天下之罪惡,為安定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后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他的后代世襲大理之職,后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遭殷紂王殺害,其子利貞,在逃難中食木子得全,因而將“木”與“子”組成“李”,作為自已的姓氏。李姓是當今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擁有一億人口。皋陶后裔還建立有一個廖國(一作蓼國),國亡后,子孫以國為氏,形成第66大姓廖姓的一支。此外,古代的英、六、舒等國以及從舒國分出來的、分布于今安徽舒城、廬江一帶的“群舒”,即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國及用這些國名產生的一些姓氏,也都是皋陶的后代。

    b.伯益

    伯益,又作伯翳、柏翳,亦稱益、大費,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史記·秦本紀·正義》引《列女傳》曹大家注,說他是“皋陶之子”。《史記·秦本紀》和《夏本紀》都記載有他的事跡。他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舜賜姓嬴氏”,成為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又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嘉獎,后來禹要把天子之位讓給他,他堅請禹之子啟繼位,而自已則避居箕山之陽。伯益的后裔相當繁盛,傳說共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在歷史的長河中,這14氏不斷發生變化,有的發展壯大,有的還衍生出一些新的姓氏,有的已默默無聞。在當今120大姓中,有趙、黃、徐、馬、譚、江等6姓是伯益的后代,還有梁、秦、葛等3姓的各一支,也是伯益的后代。趙姓為當今第7大姓,得姓祖先系善御者造父,是伯益的裔孫。黃為第8大姓,徐為第11大姓,二者均系以國為氏,其立國始祖都是伯益的后裔。馬為第19大姓,是從趙姓中衍生出來的姓。譚為第65大姓,江為第79大姓,二者原來都是嬴姓國,后以國為氏,自然都是伯益的后裔。梁為第21大姓,主要的一支系以國為氏,而梁國的開國君主是伯益后裔秦仲的小兒子康。秦為第78大姓,主要的一支系以國為氏,而秦國為嬴姓,是伯益的后裔。葛為第120姓,原為葛國,嬴姓,其后以國為氏,也是伯益的后裔。

    以上通過對當今120大姓追根溯源,明確了各姓所屬的族系及祖先,找出了這些姓氏的總根;也說明中國人稱炎黃二帝是“人文始祖”,自稱“炎黃子孫”以及稱太昊是“人類始祖”都是事出有因、有一定道理的。“炎黃子孫”這一提法,過去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今后還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中國有56個民族,從古至今使用過11969個姓氏,姓這些姓氏的人,是否都是“炎黃子孫”呢?這就未必。因為這數以萬計的姓氏,各自都有其形成的時間、地點和原因,不會、也不可能都是炎帝、黃帝、太昊和少昊的后代。所以,“炎黃子孫”可以籠而統之,而說到具體姓氏時,則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