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姓氏中的文化現象解讀

2014/2/11 10:33:16 點擊數: 【字體:


    摘要:姓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探尋、考究中國姓氏文化的源流,可以促進民族團結,強化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僅有猿人化石、甲古文字、千古長城、秦磚漢瓦、敦煌壁畫、典籍文獻等無以計數的實體文物與載體,[1]還有流淌在我們每個人血液里、代代相傳的姓氏。姓氏,作為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載負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若站在語言文化學的角度考察姓氏的演變、發展,就可以探尋華夏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的分化、融合的軌跡,進而幫助我們尋根問祖,弘揚祖德,這對增強海內外華人的民族尊嚴、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其深遠的文化意蘊和社會意義。

    一、姓氏源流與文化發展

    姓氏是生命個體的符號標志,又是一種特殊的,超越時空的文化現象。“姓”“氏”在今天看來是同一個概念,而實際上“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2]“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3]“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同,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4]邢福義先生認為,姓氏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孕育階段、舊制階段、新制階段。[5]

    (一)孕育階段,指夏代以前

    現代中國人都自詡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公認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實,炎帝神農氏和皇帝軒轅氏是傳說中的兩大部落集團領袖,這兩大部落聯盟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再有共工氏、太吳氏、祝融氏等部落,在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共同構成了以后華夏民族的主干。“龍”在甲骨文中是一個飛騰的形象,它集各種動物于一身:牛的嘴、鹿的腳、鷹的爪、魚的鱗、蛇的身、魚的尾。傳說它有很多其他動物沒有的本領,能上天入地,能騰云駕霧,能深入到深水潭中,所以“龍”成了人們理想化的形象,人們對它產生一種崇拜和敬畏,把它作為部落的圖騰。于是,這些始祖的名字和部落的圖騰便成了部落的代號,也就是原始的“姓”。但這些“姓”與今天的姓氏制度顯然不同,它并不標志純血緣關系,不是家族的代號。這一點在摩爾根的西方近代學說中可以得到印證,“我們祖先薩克遜人直到被諾曼人征服時,還只有個人的名字,而沒有代表家族的姓氏。”

    姓,由“女”和“生”組成,這個字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華夏民族姓氏的來源。姓,說文解字》曰:“人所生也。”《國語·晉語四》曰:“凡皇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指的就是母系不同者即不同姓。這一時期屬母系氏族社會,“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時生育下一代,并把他們哺養成人,這一點對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女性在當時擁有絕對的權力和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就把部族女首領的“姓”作為自己部族的代稱,所以中國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帶女字旁,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媯姓等。

    關于姓的起源,充滿了離奇的神話色彩,反映了上古先民們對于生命起源的原始認識,開始出現朦朧的文化意識。這一時期,屬于姓氏的濫觴,沒有形成以家庭為社會細胞的宗族關系,更沒有形成穩定的世襲君主制度。[6]

    (二)舊制階段,指夏代到周代

    由于生產勞動重心的轉移,特別是家庭形成之后,以姓為標志的母系氏族社會漸漸被父系氏族社會所替代,自周朝實行分封制,對王室弟子或功臣大肆分封,這些諸侯國的名稱后來就變成了氏的來源之一。氏并不是用來表明血緣關系的,而主要是為“明貴賤”,氏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地位低的人是只有名沒有姓的。“上品無寒門”,在科舉制度之前,選拔官員就是憑借姓氏貴賤及家族出身的。“秦晉之好”在當時也實際上是指王公貴族間的政治婚姻。

    如果說,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母系族屬所共同的符號標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開氏始祖的符號標志。

    (三)新制階段,三代至今,姓氏合二為一

    姓氏有別,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后來由于宗法制度崩潰,氏族貴族瓦解,平民地位提高,稱氏不再是貴族的特權,平民也有了氏,從此氏失去了“明貴賤”的作用,出現了氏姓不分或說氏姓合一,且每一個家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孫代代相承。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血緣關系的標志,是一種新的制度。

    姓氏的高低貴賤在當時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榮譽、仕宦前途、婚姻關系等,因此人們對姓氏的排名特別敏感,門閥制度一時泛濫成災,對后來的世襲制、“同姓不婚”、避諱以及修家譜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隋唐開始科舉取士,人們不再依賴世襲家族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是靠讀書來延續家族的權力。尤其是到了現代,姓氏已不再具有從前那么大的權威性,隨父姓、隨母姓均可,也可改變姓氏,甚至出現了姓、名合一的現象,蘇州一“點”姓小孩兒,聚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個姓氏為一身,除表明祖輩對孩子恩愛有加外,也說明封建大家族已經解體,一切附在姓氏上的復雜的社會內涵已經逐漸消亡。

    二、姓氏發展與文化積淀及交融

    (一)姓氏文化的積淀

    郡望,又叫族望、地望,表示本姓氏最初的繁衍之地,記錄了姓氏的發展、繁衍和播遷的過程。郡望在唐朝之前有政治意味,唐朝之后就變成自我炫耀的資本。河北昌黎郡是韓姓最有名的郡望,據現代人研究,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是河南河陽人,并不是昌黎郡人,而他卻自稱“韓昌黎”,可見郡望在當時的分量。

    郡望是家族的血緣標志,而堂號則是個人所屬姓氏的標志。堂號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象,不僅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也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很多以先祖的道德文章和文治武功的典故用來作為自己姓氏的堂號,本身就寄予了生動的文化意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想在民間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孟姓的堂號“三遷堂”就因“昔孟母,擇鄰處”而得名,它作為一則著名的教育故事,自占以來一直代代相傳。北宋王朝的宰相趙普靠半部《論語》治國,“半語堂”也就成了趙姓后人的堂號。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家譜是同宗共祖的血親集團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紀的歷史圖記。它的記載與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背景,有著密切關系。五代之前主要是官修家譜,尤其從曹魏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門閥制度開始興起,家譜主要用來證明家族血統。孔姓家譜是我國家譜的一例典型個案。孔氏家族非常注重修譜,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進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昭穆,備遺忘”的目的。修家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抑惡揚善,像秦檜、李林甫這種人,是要被除籍的。

    (二)姓氏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百家姓與中外交流,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中華文化善于容納、吸收、融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這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唐山過臺灣”是一個關于臺灣姓氏的故事。這里的唐山,是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稱說。據考證,以河南為主的中原人為避戰禍,歷史上曾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南遷,他們先后定居在福建、廣東一帶,宋朝時又逐漸向臺灣移民。因此。臺灣98%的是漢族人,十大姓氏占了總人口的50%以上,“陳姓林姓半天下,黃姓吳姓排滿街”。過去往往是一個或幾個大家族舉家遷徙,語言、姓氏、生活習俗乃至完整的宗法社會結構也都一并遷移了過去。因此在臺灣,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古老中原文化的氣息。

    從歷史的主流來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是在不斷的相互融合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從而創造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所以說,“中國”這個概念不僅僅是漢族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概念,它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包括了的五六十個民族。在姓氏文化上,這一點尤其顯得突出。民族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以及姓氏上的相互交流與改變,始于秦漢強大政權提供的空間,西漢曾多次征討匈奴,擴大疆域。匈奴歸附后,漢武帝就賜金姓給匈奴王的兒子。北魏鮮卑族拓跋氏的孝文帝,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并率先將皇室姓氏“拓跋氏”改為“元”,還以法令的形式強迫幾乎所有的鮮卑人改漢姓,統共涉及一百多個姓氏。鄭和曾七下西洋,打通了中國直通波斯灣、紅海和東非海岸的航線,為發展中國和沿途各國的關系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卻與云南回族馬姓有著血脈淵源,鄭姓也是皇帝所賜。而隨鄭和的船隊來中國學習禮儀的錫蘭(斯里蘭卡)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來定居在泉州娶妻生子。他的后世子孫便以王子名字的諧音改姓“世”,2002年中國的世姓傳人世吟娥,被邀請回傳說中的故鄉斯里蘭卡尋根問祖,成了一段姓氏文化對外交流的佳話。

    當然,交流是雙向的。最早走向域外的當數秦始皇時的徐福,他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東渡,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而一去不歸,滄海茫茫,根落何處不得而知。據說日本現在的林姓就是從福建遷移過去的一支。越南的黃姓非常多,是個大姓,實際上與中國的黃姓也是有淵源的。從明朝中葉以后,尤其是現代,中國人大量向海外涌出,幾乎遍布世界各地。移民熱、留學熱,不僅帶去了中華姓氏,也帶去了中華傳統文化。

    一部中華姓氏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演進的歷史,是中華文化史、社會史、制度史、民族史等的綜合性產物。

    三、姓氏引發的一系列文化現象

    對于姓氏的研究,早已形成為一門隸屬文化學的子學科。而姓氏引發的一系列文化現象,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參天大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上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作家艾里克斯·哈利的《根》,掀起了遍及世界的“尋根”熱潮。中華民族厚德載物,重生報本,因此尋根歸宗,甚于世界其他民族。國內各姓后人紛紛尋覓祖先南遷的足跡,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海外華人,更是念念不忘故土鄉情。遍布世界各地的宗親聯誼組織,開始是以宗親為主,僅僅尋覓一宗一族的祖根,繼而由小家擴大為大家,演繹成整個中華民族的祭祖拜祖。朝拜黃帝陵、始祖山,祭奠太吳伏羲,那氣勢恢弘的曠世大典,雄渾悠長的古老鐘聲,莊嚴肅穆的祭奠儀式,震撼著每一個黃皮膚黑頭發流淌著炎黃血脈的華夏兒女的心。同族同根,同根同族,血脈相連,葉落歸根,一種潛在的血緣親情牢牢維系著這個大家庭。人們通過這一形式,試圖尋找心靈的感應,感受同一祖先的心里共鳴,追尋民族之魂和民族認同感。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大思潮,一是“全球意識”,……;二是“尋根意識”,每個民族與國家……想從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中尋求救世安邦的良方與文化之根。[7]當今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提出構造和諧社會,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尋根謁祖,表面上看是一種文化或血緣上認同現象,實質上卻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直接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契機,讓游弋于海外的華人回來認祖歸宗,找回自己的歷史歸屬,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團結和民族意識。鼓勵海內外的同胞、華人,回家鄉捐資助學,辦廠經商,投資建設項目,為家鄉和祖國的建設盡一份力。因此,探尋、考究中國姓氏文化的源流,對促進民族團結、強化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l]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2][4]鄭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0].

    [3]通鑒·外紀[O].

    [5]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百家姓——由來?趣聞?軼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7]高永強,楊再立.全球意識觀照下的中國文化——著名學者湯一介教授訪談錄[J].新華文摘,1994, (8).

    摘自《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6期》作者:劉青(系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