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zōu——出自山東鄒縣的姓
鄒姓來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封邑為氏;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戰國時期,系以國為氏。
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宋國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徽子啟死后,其弟衍繼位,是為微仲,三傳至其曾孫湣公共,湣公共的玄孫正考父,為宋國上卿,歷佐戴、武、宣三公,食邑于鄒(今山東鄒縣東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為氏,就是鄒氏。此即《古今姓氏書辨證》所云:“鄒,宋正考父后,食采鄒邑,支孫遂以為氏。”
古代有個邾國,亦稱邾婁,系周武王封置的諸侯國,開國君主是帝顓頊的后裔曹挾,初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于公元前614年由邾文公遷都于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至魯穆公時,以朱與婁合音為鄒而改名為鄒。趙岐《孟子題辭》中所說“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改曰鄒”即指此。按孟子的生卒年代推算,邾國改為鄒國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間。鄒國于戰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形成一支鄒氏。,此即《說文解字》所云:“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后以為氏,帝顓頊之后所封。”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附近即今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有一支遷至范陽(治所即今河北定興縣西南固城鎮),后發展成為望族,故鄒氏族人以“范陽”為郡號。西漢以后,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繁衍成為一大聚落。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今屬湖北)令,在當地安家,至東晉時,其后裔有一支徙居雍州(洽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西晉有新野(今屬河南)人鄒湛,少以才學知名,官至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東晉十六國時,由于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有一批人隨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中原鄒姓將佐隨從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戶。據《十國春秋》載,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鄒盤、鄒勇夫于唐末從王審知入閩,勇夫鎮守歸化鎮,“是時干戈日尋,而歸化獨晏然不被兵燹,人物蕃阜……子相遂家于其地”。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自今安徽當涂卜居江西南昌新吳駕山,至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因避戰亂,舉家遷閩,其后子孫繁衍,分居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今廣東五華)人,元祐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初已有鄒氏徙居今廣東,但廣東梅州、大埔等地的鄒氏族譜皆以南宋時的鄒應龍為入粵始祖。鄒應龍,泰寧(今屬福建)人,慶元進士第一,南宋理宗嘉熙初權參知政事(副宰相),其子孫散居閩、粵,在廣東主要分布于梅州、大埔、五華、蕉嶺、興寧等地,還有自廣東遷至廣西平樂者。
鄒姓自大陸移居臺灣,始于清代,多數是廣東人,其次是福建人,早期主要是開墾。目前,鄒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80位。
為了進一步發展,近代以來,一些鄒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鄒姓早期的著名人物是戰國時的鄒忌和鄒衍,鄒忌曾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為相國,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他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修訂法律,選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因之使齊的國力漸強。鄒衍,齊臨淄(今屬山東)人,《史記》作騶衍,哲學家,主張時世盛衰興亡皆以金木水火土五德為轉移,游歷各國,至燕,昭王筑碣石宮師事之。西漢有文學家鄒陽,所作散文有戰國游士縱橫善辯之風。元末有紅巾軍將領鄒普勝。明代有學者鄒守益,名儒鄒亮,以敢言著稱的名臣鄒元標。清代有科學家鄒伯奇,精天文歷算,所著《格術補》,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幾何光學著作;還有畫家鄒一桂。近現代有民主革命烈土鄒容,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農學家鄒秉文。香港的鄒文懷,有“香港電影王國主帥”之稱,擁有財富20億港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于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鄒姓曾涌現出不少杰出的人物。
鄒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67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3%,分布很廣,以四川、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較多,這6省鄒姓約占全國漢族鄒姓人口的68%。鄒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宋代西夏人有鄒姓;清代滿洲人有鄒姓,世居沈陽;滿、回、苗、土家等民族也都有鄒姓。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廖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及英、法、美等歐、美洲國家。
在中國歷史上,廖姓人才濟濟,除以上述及者外,東漢有學者廖扶,教授常數百人;宋代有工部尚書廖剛;明代有鄖國公廖永安,德慶侯廖永志,四川農民起義首領廖惠;清代有文學家廖燕,戶部侍郎廖騰煃,工部尚書廖鴻荃,禮部尚書、軍機大臣廖壽恒。近現代較著名的廖姓人物有:廖平,近代經學家;廖仲愷,國民黨左派,曾積極協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廖承志,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廖榮坤,曾任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廖耀湘,任國民黨政府軍遼西兵團司令,被俘,1961年被特釋,任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廖容標,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廖魯言,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僑居海外的廖姓華人,以及港、澳、臺廖姓同胞,對所在地的繁榮昌盛做出了積極貢獻,涌現出一些杰出人才。其中,泰國的廖漢煊,擁有財富25億美元,在世界華人億萬富豪“超級富豪榜”上排名第32位;英國華僑廖遠東,臺灣同胞廖欽福,各自擁有財富數億美元,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廖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66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4%,分布很廣,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較多,這5省區廖姓約占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73%。廖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宋代撫水州民有區、廖、潘、吳4姓,撫水州后改為安化州,其地為今廣西環江、貴州荔波一帶;瑤、水、苗、回、壯、毛難、仫佬、蒙古、布依等民族也都有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