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大姓溯源
2016/3/3 15:01: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當今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的我國前120個漢族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大姓。毫無疑問,它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或者可以說它是中華姓氏的縮影。因此,從血緣上逐一研究這120大姓的起源,尋覓其所屬的族系,理出其總的根源,將能為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提供可靠的信息。
1、李:東夷族首領皋陶,在堯舜時任大理(司法長官),其后世襲大理之職,商代以官命族為理氏。殷紂王時有理征,因直言紂王的錯誤而被殺害,其妻契和氏攜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保全性命,因而改理為李氏。皋陶一作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昊氏的曾孫。因此,李姓系出東夷族,不是“炎黃子孫”。
2、王:王者的后代,以爵為氏,有出自子姓者,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代;出自姬姓的有三支,都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有出自媯姓者,系秦初田姓所改,而田姓得姓于媯姓陳國公子完。商族始祖契,為子姓,是帝嚳之子,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周族始祖后稷(名棄),為姬姓,也是帝嚳之子。陳國始祖媯滿,是帝舜的后裔;舜是顓頊7世孫,而顓頊是黃帝之孫。所以,王姓雖源出多支,但都是黃帝的后代。
3、張:黃帝之孫揮,夜觀弧星,受到啟發,創制弓箭,被帝顓頊賜姓張。
4、劉:①有兩支是帝堯后裔劉累的后代,而堯是帝嚳之子。②一支系姬姓周朝王族以邑為氏。③西漢初,劉邦賜婁敬、項伯都姓劉,而婁姓、項姓均源于姬姓。④有一支出自匈奴,形成于西漢初。匈奴族是夏禹的后裔,而夏禹是顓頊之孫。⑤還有一支系北魏鮮卑族獨孤氏所改。鮮卑族系黃帝之子昌意的后代。所以,劉姓雖源頭紛繁,且出自漢、匈奴、鮮卑等民族,但追本溯源,全都是黃帝的后代。
5、陳:舜的后裔媯滿于西周初建立陳國,其后以國為氏,系出黃帝族。
6、楊: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被封于楊,建立楊國,春秋時被晉國兼并,子孫以國為氏。晉滅楊后,將楊國舊地作為公族(姬姓)羊舌氏的采邑,其后以邑為氏,也稱楊氏。以國為氏之楊和以邑為氏之楊,其始祖均是周部族領袖后稷,而后稷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
7、趙:駕馭車馬的能手造父,因有大功于周朝,被周穆王賜予趙城,其族以所賜之城為氏,即趙氏,此為趙姓的主要來源。造父是東夷族首領皋陶之子伯益的裔孫。
8、黃: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裔有一支于周初建立黃國,黃國于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9、周:①周平王之子姬烈,被封于汝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后演化為周氏。②東周為秦所滅,以赧王為首的王族被廢為庶人百姓,遷至憚狐,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后亦演化為周氏。以上兩支均出自姬姓,屬黃帝族系。③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普氏改為周氏。鮮卑族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后代,故此支亦屬黃帝族系。
10、吳:主姓源系以國為氏,屬黃帝族系。周部族(姬姓)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仲雍在江南建立吳國,吳國于公元前473年亡于越,子孫以國為氏。
11、徐:主姓源系以國為氏,屬東夷族系。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裔在今江蘇建立徐國,徐國于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12、孫:①商朝王族比干(子姓)被殺,其后代有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避難改為孫氏。②衛武公姬和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之孫乙,以祖父的字為氏,即孫氏。③楚國王族蒍敖,字孫叔,子孫以其字為氏,亦稱孫氏。楚國的祖先季連,是顓頊玄孫陸終之子。④陳厲公之子完的5世孫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上4支孫氏,均屬黃帝族系。
13、胡:①陳國始祖媯滿,死后謚“胡公”,子孫以謚為氏。②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為姬姓,公元前519年滅于楚;一為歸姓,公元前495年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均為胡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紇骨氏為胡氏。以上4支胡氏,均屬黃帝族系。
14、朱:①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的后裔曹挾被封于邾,建立邾國,戰國中葉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去邑為朱氏。②鮮卑族渴燭渾氏被北魏孝文帝改為朱氏。兩支朱氏均屬黃帝族系。
15、高:①系黃帝臣高元之后。②出自姜姓齊國者有3支:齊太公(姜子牙)之后食采于高,以邑為氏;齊文公之子高,其孫傒,以祖字為氏;齊惠公之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為高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是樓氏為高氏。出自姜姓齊國的3支高氏,屬炎帝族系;其余兩支屬黃帝族系。
16、林:①比干(子姓)被殺,其妻有孕,避難逃于牧野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后被周武王賜姓林氏。②周平王有子名林開,其子孫以祖名為氏,也稱林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丘林氏為林氏。以上3支林氏,均屬黃帝族系。
17、何:①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于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其遺民散逃于陳、楚境內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作“何”,后成為何氏。韓國的祖先與周朝王族同姓,姓姬氏。②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賀拔氏為何氏。兩支何氏均屬黃帝族系。
18、郭:主要的兩支均系由“虢”轉化形成,出自北虢與西虢,屬黃帝族系。北虢與西虢均為姬姓,是周朝王族的封國,前者于公元前655年為晉所滅,后者于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虢氏,因虢與郭通用而轉為郭氏。
19、馬: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裔趙奢在趙國任將軍,以功被封為馬服君,因以為氏,后去“服”為馬氏。
20、羅:①陸終(顓頊玄孫)后裔建立的羅國,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②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叱羅氏為羅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21、梁:①伯益后裔秦仲的小兒子康,被周平王封于夏陽梁山,建立梁國,梁國于公元前641年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拔列氏改為梁氏。前一支屬東夷族系,后一支屬黃帝族系。
22、宋:子姓商王族微子啟于西周初建立宋國,宋國于公元前286年滅亡,子孫以國為氏。 宋姓屬黃帝族系。
23、鄭:周宣王小弟姬友建立鄭國,鄭國于東周初東遷,公元前375年為韓所滅,子孫播遷于陳、宋間,以國為氏。鄭姓屬黃帝族系。
24、謝:黃帝后裔建立任姓謝國,周宣王時被滅,子孫以國為氏。炎帝后裔申伯所建的申國,在謝國舊土上營建謝邑,作為新都,申國于春秋時亡于楚,居謝邑之人以邑為氏,也稱謝氏。以國為氏之謝,屬黃帝族系;以邑為氏之謝,屬炎帝族系。
25、韓:①黃帝之子昌意有子叫韓流,其后為韓氏。②晉國公族(姬姓)萬,食邑于韓,其3世孫厥,以封邑為氏。③韓厥的后裔建立的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國人以國為氏。④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出大汗氏為韓氏。以上4支韓氏,均屬黃帝族系。
26、唐:①周成王姬誦封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后代有一支以“唐”為姓。②西周封劉累后裔在魯縣者為唐侯,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即唐氏。③古代還有一個姬姓唐國,春秋時為楚所并,子孫以國為氏,也稱唐氏。兩個姬姓唐國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劉累是帝堯的后裔,因此,三支唐氏均屬黃帝族系。
27、馮:一支系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后代;一支系周文王姬昌后裔畢萬的裔孫長卿,食采于馮城,以邑為氏。兩支皆屬黃帝族系。
28、于:周武王姬發第二子封邘,稱作邘叔,邘叔的子孫以國為氏,即邘氏,后去邑為于氏。屬黃帝族系。
29、董:①黃帝后裔飂叔安之子為帝舜馴養龍,被任為豢龍氏,賜姓董。②春秋時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國主管典籍,其職責是“董督晉史”,后以職為氏,稱為董氏。這支董氏源于辛氏,而辛氏是夏禹(顓頊之孫)的后裔,故亦屬黃帝族系。
30、蕭:俗作“肖”。①殷民舊族有蕭氏。②宋國公族子弟大心受封建立蕭國,蕭國于公元前597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支蕭氏均源于子姓,而子姓始祖契,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
31、程:①由顓頊后裔建立的程國,至周宣王時子孫以國為氏。②晉國(姬姓)荀氏支子食采于程,以邑為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32、曹:①陸終第五子安為曹姓,裔孫曹挾于西周初被封于邾,戰國時為楚所滅,有部分子孫恢復祖姓曹。②周武王姬發封弟叔振鐸于曹,曹國于公元前487年為宋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陸終是黃帝之孫顓頊的玄孫,姬姓周族始祖后稷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所以,兩支曹氏皆屬黃帝族系。
33、袁:陳國始祖媯滿11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涂,因功賜邑陽夏,以祖字為氏,稱為爰氏,又作轅氏;其裔孫告,秦末避難居于河、洛之間,開始以“袁”為氏。屬黃帝族系。
34、鄧:商高宗武丁(子姓)封叔父于鄧,賜姓曼,建立鄧國,鄧國于公元前678年亡于楚,子孫以國為氏,系出黃帝族。
35、許:上古有一位高潔清節之士叫許由,其后有許氏。一說許由即伯夷。伯夷系炎帝裔孫,姜姓,其后裔姜文叔于西周初建立許國,許國于戰國初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系出炎帝族。
36、傅:商高宗武丁派人在傅巖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將他帶到都城殷,任為相,讓他以傅為姓,稱他為“傅說”。傅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裔。
37、沈:①周文王姬昌之子季載受封建立沈國,公元前506年為蔡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②少昊后裔在今山西汾河流域也建有一個沈國,春秋時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少昊系東夷族首領。③楚莊王之子貞被封于沈邑,以邑為氏。第二支屬東夷族系,其余兩支屬黃帝族系。
38、曾: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國,鄫國于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太子巫逃到曲阜,以國為氏并去邑為曾氏。系出黃帝族。
39、彭:顓頊玄孫陸終第三子籛鏗建立大彭氏國,后被商高宗武丁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彭氏。屬黃帝族系。
40、呂:①炎帝裔孫伯夷因功于虞、夏之際被封于呂,建立呂國,其后以國為氏。呂國于公元前688年為楚國所滅。②呂國有一分支,史稱東呂,子孫亦為呂氏。③春秋時晉國魏姓食采于呂邑,以邑為氏。④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叱呂氏為呂氏。前兩支系出炎帝族,后兩支屬黃帝族系。
41、蘇:陸終長子昆吾后裔受封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滅于狄,子孫以國為氏。系出黃帝族。
42、盧:①齊文公曾孫傒,食采于盧,子孫以邑為氏。周代齊國為姜姓,系炎帝后裔。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吐伏盧氏、莫蘆氏皆改為盧氏。此支屬黃帝族系。
43、蔣: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齡被封于蔣,建立蔣國,蔣國于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系出黃帝族。
44、蔡:周武王姬發將弟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國,蔡國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系出黃帝族。
45、賈:晉國(姬姓)始祖叔虞的小兒子公明被封于賈,建立賈國,賈國于公元前678年為晉曲沃武公并吞,子孫以國為氏。后來,晉國公族射姑食采于賈國舊地,以邑為氏,也稱賈氏 。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之賈,均屬黃帝族系。
46、丁:①周代齊國第二代國君丁公呂伋的子孫,以祖次(丁)為氏。系出炎帝族。②三國時吳國宗室孫匡,違背軍令,孫權令其改姓丁。孫姓系黃帝后裔。
47、魏:①周文王姬昌后裔畢萬,因功被晉獻公賜給魏地,作為采邑,其后以邑為氏。②戰國時的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國人以國為氏。③戰國時秦國大臣冉,原系楚國公族,姓羋,封于穰,改姓魏。三支魏氏均屬黃帝族系。
48、薛:① 黃帝之子禹陽(任姓)裔孫奚仲被封于薛,建立薛國,薛國于戰國時滅于齊,子孫以國為氏。②戰國時齊相田嬰被封于薛,其裔孫田國、田陵于西漢初徙竹邑,以原封邑為氏。③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叱干氏改為薛氏。三支薛氏均屬黃帝族系。
49、葉:春秋時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沈諸梁任葉邑尹,被稱為葉公,子孫以封邑為氏。系出黃帝族。
50、閻:春秋時,晉成公之子懿,食采于閻邑,晉國滅亡后,懿的子孫散處河、洛一帶,以原封邑為氏。系出黃帝族。
51、余:秦穆公大臣由余(其先為晉國人)的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系出黃帝族。
52、潘:①周代有姬姓潘國,春秋時為楚國所兼并,子孫以國為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破多羅氏改為潘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53、杜:①系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后代。②劉累后裔被封于杜,建立杜國,周宣王時失國,子孫以國為氏。③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獨孤渾氏改為杜氏。三支均屬黃帝族系。
54、戴:①宋戴公(子姓)之孫,以祖父謚號為氏。②周代有姬姓戴國,公元前713年為鄭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55、夏:①夏朝傳至桀,為商湯所滅,子孫以夏禹時國號為氏,即夏后氏;夏后氏后裔有東樓公于西周初被封于杞,其非為后不得封者,以夏為氏。②春秋時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祖字為氏,亦稱夏氏。兩支夏氏均屬黃帝族系。
56、鐘:①周代有“鐘師”之官,掌擊鐘奏樂,子孫以官為氏。②春秋時,宋桓公玄孫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子孫以邑為氏,復姓鐘離;秦末人鐘離昧的二兒子接,居潁川長社,開始省“離”單姓鐘。兩支鐘氏均屬黃帝族系。
57、汪:①上古有汪芒國,國人都是身材長大之人,該國歷夏、商、周三代,子孫以國為氏,后省“芒”為汪氏。汪芒國為釐姓,釐通僖,系黃帝后裔。②春秋時,魯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為氏。魯國為姬姓,系出黃帝族。
58、田:春秋時,陳厲公的兒子完,避難逃到齊國,不欲稱本國故號,又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田為姓。系出黃帝族。
59、任:①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因以為姓。②古代有風姓任國,系太昊后裔所建,戰國時滅亡,子孫以國為氏。太昊系上古東夷族首領。
60、姜:炎帝生于姜水,以水命姓為姜,后因各種原因,其子孫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伯夷,因輔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
61、范:劉累裔孫士會,晉景公時執掌國政,食采于范,子孫以邑為氏。系出黃帝族。
62、方:①炎帝8世孫帝榆罔之長子方雷氏,因功被黃帝封于方山,子孫以地為氏。②周宣王有大臣姓姬,字方叔,食采于洛,子孫以其字為氏,即方氏,此支系出黃帝族。
63、石:①衛康叔姬封的裔孫公孫碏,字石,衛莊公時任上卿,大義滅親,其孫駘仲以祖字為氏,即石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嗢石蘭氏改為石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64、姚:①帝舜生于姚墟,以地名“姚”為姓。②齊國田氏裔孫田恢,避王莽之亂渡江,改姓媯,其5世孫名敷,又改姓姚。姚姓系帝舜的后裔,屬黃帝族系。
65、譚:西周時有譚國,為嬴姓,公元前684年滅于齊,子孫以國為氏。系出東夷族。
66、廖:①黃帝己姓子孫叔安被封于蓼,建立蓼國(一作飂國),蓼國于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古代蓼、飂、廖通用,故為廖氏。②古代還有一個蓼國,西周封置,是東夷族首領皋陶后裔的封國,公元前622年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亦為廖氏。
67、鄒:①宋湣公玄孫正考父,食采于鄒,子孫以邑為氏。②由陸終后裔曹挾所建的邾國,亦稱邾婁,戰國時改為鄒,后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支鄒氏均屬黃帝族系。
68、熊:①黃帝國于有熊,故亦稱有熊氏,其子孫中以其號為姓的,即熊姓。②陸終后裔鬻熊,曾為周文王姬昌之師,其曾孫熊繹被封于楚,居丹陽,始以王父字為氏,即熊氏,此支亦屬黃帝族系。
69、金:①東夷族首領少昊,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居今山東曲阜,子孫以其號為姓氏,即金氏。②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日磾(mìdī)歸漢,漢武帝以休屠王作金人(金佛像)祭天而賜姓金氏。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故此支金氏屬黃帝族系。
70、陸:①古代戎族有一支叫允姓之戎,春秋時自甘肅遷至陸渾,稱為陸渾之戎,子孫以族為氏,即陸氏。戎族系匈奴的分支,而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故此支屬黃帝族系。②戰國時,齊宣王封小兒子田通于平原陸鄉,子孫以邑為氏,也稱陸氏。系出黃帝族。③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系出黃帝族。
71、郝:太昊佐臣郝省氏的裔孫期,被商王帝乙封于太原郝鄉,因以為氏,即郝氏。系出東夷族。
72、孔:①黃帝有史官孔甲,為孔姓之始。②商湯姓子,名履,字天乙,其后代以“子”加“乙”為氏,即孔氏。③宋湣公玄孫正考父有子名嘉,字孔父,任大司馬,其孫睪夷父以祖字為氏,即孔氏。三支孔氏均屬黃帝族系。
73、白:①春秋時,秦國上大夫蹇叔之子名丙,字白乙,為秦國名將,其后代以祖字為氏,即白氏。蹇氏為伏羲臣蹇修之后,屬東夷族系。②楚平王之孫勝,被封于白邑,子孫以邑為氏。系出黃帝族。
74、崔:齊丁公之嫡子季子,將君位讓給弟弟叔乙,自往食采地崔邑,后以邑為氏。齊國為姜姓,系炎帝后裔。
75、康: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封,被封于康,稱康叔,子孫以封地為氏,即康氏。系出黃帝族。
76、毛:周武王姬昌的兩個兒子姬明和姬叔鄭,分別在今河南宜陽和陜西岐山建立毛國,兩個毛國的子孫以國為氏,均稱毛氏。系出黃帝族。
77、邱:①以地名為氏,有兩支:一為齊國遷都薄姑時,留居原都城營丘者以丘為氏,源于姜姓,系出炎帝族;一支是陳國居于宛丘者以丘為氏,源于媯姓,系出黃帝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丘敦氏改為丘氏。屬黃帝族系。邱姓即系由丘姓所改。為何改,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時也寫作“邱”;二是為避孔子的名諱。孔子姓孔,名丘,是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推崇為“圣人”。為了避免直接寫出孔子的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發出通知:除五經四書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旁為邱,地名字亦作邱。
78、秦:①魯國君主伯禽(姬姓)的裔孫食采于秦,以邑為氏。系出黃帝族。②由嬴政(即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于公元前206年亡于漢,子孫以國為氏。嬴姓的祖先伯益,系古代東夷族首領。
79、江:東夷族首領伯益(嬴姓)的后裔受封建立江國,江國于公元前623年亡于楚,子孫以國為氏。
80、史:黃帝時有史官倉頡,其后代以官為氏。屬黃帝族系。
81、顧:①夏代有顧國,己姓,后為商湯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己姓系黃帝之子12姓之一。②越王勾踐裔孫閩君搖,漢初封子為顧余侯,子孫以其封號首字為氏,即顧氏。越國國君系夏帝少康的后裔,故此支顧氏亦屬黃帝族系。
82、侯:①黃帝史官倉頡,姓侯岡氏,其后代居馮翊衙縣者,簡稱為侯氏。②鄭莊公(姬姓)賜其弟叔段之子共仲為侯氏。③晉侯緡(姬姓)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子孫逃難他國,以侯為氏。④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胡古口引氏改為侯氏。4支侯氏均屬黃帝族系。
83、邵:西周大臣召公奭(shì),為姬姓,其后代于春秋時以采邑為氏,稱為召(shào)氏,至戰國時,居于今河南汝南、安陽者,避事加邑為邵氏。系出黃帝族。
84、孟:①帝顓頊臣有孟翼,其后有孟姓。②魯莊公(姬姓)之弟慶父,在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其子孫稱為孟孫氏,后簡化為孟氏。③衛襄公(姬姓)長子縶,字公孟,因病不能繼位,其孫彄以王父字為氏,即公孟氏,后省文為孟氏。三支孟氏均屬黃帝族系。
85、龍:①黃帝臣有龍行,其后有龍氏。②帝舜有大臣名龍,任納言(官名,職責是宣達帝命),子孫以其名為氏,即龍氏。③黃帝后裔飂叔安之子董父,被帝舜任為豢龍氏,其后簡化為龍氏。④帝堯后裔劉累,被夏帝孔甲賜姓御龍氏,其子孫有一支簡化為龍氏。4支龍氏均屬黃帝族系。
86、萬:以祖輩名字為姓氏,有兩支:一支源于春秋時芮國國君萬(姬姓),一支源于晉國大臣畢萬(姬姓后裔),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87、段:春秋時,鄭武公(姬姓)之子叔段(鄭莊公之弟),謀反兵敗,逃到共,子孫以其名為姓氏,即段氏。系出黃帝族。
88、雷:炎帝9世孫方雷氏,因功被黃帝封于方山,建立諸侯國,子孫以國為氏,即方雷氏,后又分出方氏、雷氏。
89、錢:顓頊玄孫陸終第三子彭祖的裔孫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以官為氏,即錢氏。系出黃帝族。
90、湯:商朝開國君主湯,其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即湯氏。系出黃帝族。
91、尹:①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殷,任工正,被封于尹城,其后以封地為氏,即尹氏。②尹,官名,商代為輔弼之官,其后以官為氏。系出黃帝族。
92、黎:①商代有兩個方國都叫黎國,一在今山西境,子姓,侯爵,一在今山東境,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后都以國為氏,姓黎。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素黎氏改為黎氏。三支黎氏均屬黃帝族系。
93、易:春秋時,齊國大夫雍巫,字易牙,其后代以其字為氏,即易氏。系出炎帝族。
94、常;①黃帝有大司空常先,其后有常姓。②衛國始祖姬封的支孫食采于常邑,因以為氏。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95、武:①夏代后羿有賢臣武羅,其后有武姓。②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系商王武丁(子姓)的后代。③宋武公(子姓)的子孫以其謚號為姓氏。三支武氏均屬黃帝族系。
96、喬: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其姬姓子孫在橋山守陵者,以山名命氏為橋氏。南北朝時有橋達,曾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臣屬,宇文泰命他去橋字的“木”旁,改姓喬,說是取喬字的“高遠”之義,橋氏自此改為喬氏。
97、賀:①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慶克,其子封,以父名為氏,即慶氏。后慶氏因罪逃到吳國,西漢末徙居會稽山陰,東漢時為避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裔孫慶質以慶、賀二字意相近之故,改為賀氏。系出炎帝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賀賴氏、賀蘭氏皆改為賀氏。此支賀氏屬黃帝族系。
98、賴:周代有子爵賴國,系周武王姬發之弟叔穎的封國,賴國于公元前538年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即賴氏。系出黃帝族。
99、龔:系共氏避難加“龍”改成。共氏姓源有六:一為黃帝臣共鼓之后;二為帝堯臣共工之后(共工,傳為炎帝后裔);三是商代有個共國,為周文王姬昌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四是西周姬和被封于共,建立共國,后子孫以國為氏;五是鄭武公(姬姓)之子叔段政變失敗,逃到西周共國舊地,子孫以共為氏;六是晉獻公(姬姓)太子申生死后謚“恭君”,因恭、共二字同音通用,其子孫以謚為氏,稱共氏。以上6支共氏,第二支系出炎帝族,其余均屬黃帝族系。共氏改為龔氏,時間約在西漢初期。
100、文:①姬昌死后謚號為“文王”,其支庶子孫以其謚號為氏,即文氏。②周代許國始祖姜文叔的后代,有一支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文氏。③衛獻公(姬姓)將軍孫文子的后代以祖輩名字為姓氏,亦稱文氏。以上三支文氏,第二支系出炎帝族,其余兩支均屬黃帝族系。
101、龐: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周文王第15子姬高于畢,稱為畢公高。畢公高的支庶后裔封于龐,以地名為氏,即龐氏。系出黃帝族。
102、樊:①商朝有一批以筑籬笆為職業的工匠,以技為氏,即樊氏。②周宣王大臣仲山甫(姬姓)被封為樊侯,食采于樊邑,以邑為氏。兩支樊氏均屬黃帝族系。
103、蘭:①鄭穆公(姬姓)名蘭,其支庶子孫以其名為氏,即蘭氏。②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烏蘭氏改為蘭氏。兩支蘭氏均屬黃帝族系。
104、殷:由成湯建立的子姓商朝,十傳至盤庚,遷都于殷,此后也稱殷朝,至殷紂王時被周武王攻滅,子孫以國號為氏,即殷氏。系出黃帝族。
105、施:①夏代諸侯有施氏,國亡,子孫以國為氏。②商代有旗工,以技為氏,稱為施氏。③魯惠公(姬姓)有個兒子名尾,字施父,其5世孫孝叔以祖輩的字為姓氏,即施氏。三支施氏均屬黃帝族系。
106、陶:商代制陶器的工匠及掌管制陶的官,以技藝為氏,即陶氏。屬黃帝族系。
107、洪:源于共姓,有兩支:一支是炎帝后裔共工的后代;一支是西周姬和所建共國的后代,系出黃帝族。
108、翟:古代有翟族,亦作狄族,相傳是黃帝之子12姓中祁姓的后裔,以族命姓,為翟(dí)氏,戰國時居于汝南者,變更讀音為zhái(音宅),別為一族。
109、安:黃帝之子昌意的二兒子名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今伊郎高原),至東漢末,遣世子高入朝,定居京城洛陽,以安為姓。
110、顏:邾國(顓頊后裔,曹姓)國君邾武公,名夷父,字顏,其子孫以其字為姓氏,即顏氏。系出黃帝族。
111、倪:邾武公(曹姓,顓頊后裔)有功于周朝,其子友被另封于郳,為邾國附庸,戰國中葉,郳國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為郳氏,后避仇改為倪氏。系出黃帝族。
112、嚴:本為莊氏,東漢時因避漢明帝劉莊名諱,改為嚴氏。莊氏系宋莊公、楚莊王、魯莊公的后人,以謚為氏,系出黃帝族。
113、牛:宋武公(子姓)時,同族有個叫牛父的人任司寇,稱為司寇牛父,在率兵抵御狄族入侵時戰死,其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省文為牛氏。系出黃帝族。
114、溫:①陸終長子昆吾(己姓)的裔孫忿生,西周初受封建立蘇國,都溫,故蘇亦稱溫。公元前650年,溫國為狄所滅,國君溫子逃到衛國,以溫為氏。②春秋時,晉國公族(姬姓)大夫郤至食采于溫,號曰溫季,因以為氏,即溫氏。③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嗢盆氏改為溫氏。三支溫氏均屬黃帝族系。
115、蘆:代北鮮卑族莫蘆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于496年改為蘆氏。系出黃帝族。
116、季:①源于姬姓,系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后代。②戰國時魏國公族以排行次序為氏。兩支季氏均屬黃帝族系。
117、俞:系太古醫、黃帝臣俞柎的后代。屬黃帝族系。
118、章:西周初,齊國開國君主呂尚(即姜子牙)奪取任姓鄣國之地,將其封給自己的支庶子孫,建立姜姓鄣國。公元前664年,鄣國被齊桓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并去邑而為章氏。系出炎帝族。
119、魯:由周武王姬發之弟周公姬旦建立的魯國,公元前256年為楚國所滅,魯頃公遷于下邑,子孫以國為氏,即魯氏。系出黃帝族。
120、葛:①傳為葛天氏的后氏。葛天氏是傳說中遠古時期中原部落名,一說為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氏之前。②夏代諸侯有葛國,為嬴姓,伯爵,后為商湯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葛氏。③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賀葛氏改為葛氏。以上三支葛氏,第一支因年代久遠,文獻缺乏,已不可詳考;第二支屬東夷族系;第三支屬黃帝族系。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