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像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個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趙佶在政治上是昏庸無能的。在位期間,他任用奸臣,大興土木,增加人民的賦稅與徭役,建造豪華的宮殿與園囿,是一位在政治上毫無建樹的皇帝。但是他在文化藝術上使自己的性情盡興發揮,在繪畫、書法、詩詞等方面都有較深厚的造詣。
趙佶在繪畫方面,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畫,無所不精,尤以花鳥畫更為精妙絕倫。其畫風略分兩種,一種用濃麗的彩色畫成,另一種用清淡的水墨畫成,而每一種畫法,又各有粗細、工拙、繁簡的不同。他的創作“獨于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俗史莫能也”(《畫繼》卷一)。他同時運用工整妍麗的筆法,表現出花和鳥的精神特質,給人以優美高貴和愉快的感覺,因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折枝花鳥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淡墨勾勒,用色柔和,“具天縱之妙、有晉唐風韻”(《圖繪寶鑒》卷三)。
趙佶在書法上的最大成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書法樣式——瘦金體,也稱為瘦金書。欣賞趙佶的瘦金書,通篇結構謹嚴,清秀雋永;細看每一筆畫,瘦直挺拔,結體上呈現中心緊而四周松潤的感覺,頓挫分明,收放有致。
崇寧三年(1104年),趙佶開設“畫學”科目,之后并入“畫院”,由畫院代行領導,成為一所培養高級繪畫人才的皇家美術學院,是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一個首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學院。趙佶領導的畫院在收集、整理、鑒定歷史名跡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宣和畫譜》在他領導下主持編纂而成,畫家們把內府所藏魏、晉以來的名畫進行認真的鑒定、分類、編纂,不僅記錄了珍藏品目,還編寫了作者史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對考察先朝名畫古跡,總結優秀的傳統繪畫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趙佶的人物畫追法唐人,但有自己豐富的表現能力。在他的人物畫中,不僅以摹寫唐人作品見長,描寫以封建貴族的文化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也極為出色。《聽琴圖》便是其人物畫的代表作品。
關于《聽琴圖》的流傳,在清代以前的文獻中未見著錄。黃鉞(1750-1841)曾記錄此畫入藏內府因緣:“向藏真定梁清標家,康熙丙寅(1686)重背,仍用宣和時幅橫裝式,押縫政和小璽固在也,今歸內府。”乾嘉時宮廷鑒定家胡敬(1769-1845)也見過此作,他曾奉旨纂修《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等,在其詩集《崇雅堂詩鈔》卷六中有詩吟之:“松風一出韻生哀,拂拂胡沙繞指來。如此宮商聽不悟,可憐孤負好桐材。”表達出胡敬對徽宗長于藝弱于治國的歷史深切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