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非遺項目面臨后繼無人或市場認可度較低的背景下,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即由于項目深受歡迎導致“李鬼”層出不窮,假冒的“非遺作品”需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以華北某地的糕點企業為例。該企業生產的糕點遠近聞名,其制作技藝早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至今仍沿用傳統的工藝流程,這家企業的糕點產量并不多?山陙,多地開始出現該企業的“分店”,并公開售賣其產品。企業負責人表示,自己從未授權任何單位使用其商標,那些“分店”的商品均為假冒偽劣。該企業也嘗試去打假,但由于成本太高,成效并不明顯。
上述糕點企業所遭遇的情況,在今天的非遺領域不是個案。比如,一些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美食品牌,商標被肆意濫用;一些不法商販打著“傳承傳統工藝”的旗號,以機器化來制作“非遺作品”等。這些行為不但構成了對非遺項目的侵權,而且容易混淆大眾對非遺的認知。
細究起來,非遺“李鬼”的存在,也側面反映了社會對非遺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的工作力度持續加大,出臺了相關法律和多項舉措,保障非遺項目健康發展。同時,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匠精神”得到普遍認可,人們對非遺的態度已由過去的“不在意”變為“興致盎然”。也正是這種態度的變化,使得很多非遺項目愈發受到市場的認可。而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讓一些不法商販為牟利開始生產“李鬼非遺”。
一些非遺保護單位由于種種原因,無法以一己之力來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導致“李鬼”被多次打擊但依然無法根除。要杜絕這種現象,筆者建議應從法律、協會、平臺三個方面著力。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規。目前我國雖然有了針對非遺保護傳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但對“李鬼非遺”缺乏具體的條文規定。一些單位或傳承人在保護自身權益的時候,需要文化、公安等多部門配合,維權的成本太高。
其次要成立相關協會或合作機制。鼓勵相關非遺從業者聯合起來,制定行業自律協議,強化信息的互通,交流保護經驗。
最后要設立違法舉報平臺。相關部門不妨借助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上設立違法舉報平臺,鼓勵民眾對一些明顯無資質的“李鬼非遺”商販進行舉報,凈化市場環境。 作者:芭 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