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塔的建筑形式豐富多彩。歷史記載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時建造的洛陽永寧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見?上н@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毀了,F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層密檐式磚塔。塔身有用蓮瓣作柱頭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獅子作主題的佛龕,有火焰形的券間,形式優美。自此以后,中國塔的建筑形式豐富多彩。到十世紀以后,新建的木塔已極為稀有了。
唐代以后的磚塔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形同木塔,層層相累,這可以叫作“多層塔”;一種是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加多層密檐,這可以叫作“密檐塔”;此外還有單層的僧人墓塔。唐代的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多層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現出木結構的柱梁斗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薦福寺的小雁塔、香積寺塔(公元681年)、興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屬此類。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裝飾,而輪廓線條呈現優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紀建),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塔都是此類。墓塔中以山東長清靈巖寺的惠崇塔(七世紀前半期建)為最典型。此類塔一般是兩層重檐。頂上有磚或石制的剎。只有唐代嵩山會善寺的凈藏塔(公元746年建)是單層八角形的,塔身用磚砌出柱梁斗拱門窗等。
到了十世紀以后,八角形的佛塔成為標準形式。建造方法也改變了過去外部用磚砌成筒形,內部用木樓梯、木樓板的方法,)而是改用各種角度和相互交錯的筒形券,把樓梯、樓板、龕室等砌成一個整體。山東長清靈巖寺的辟支塔,河北正定開元寺的瞭敵塔(公元1055年建)都是此種類型。河南開封六角形的繁塔(公元977年建),開始采用琉璃造的佛像和花紋處理塔面。其后開封佑國寺塔(公元1041一1048年建),俗稱“鐵塔”,即采用二十八種琉璃面磚砌出墻面、門窗、柱梁、斗拱等,塔有十三層。河南濟源延慶寺塔也是同一類型。宋代在長江流域也出現很多八角形塔。杭州靈隱寺大殿前有石雕雙塔(公元960年建),高僅十公尺,而有九層,雕刻成仿木結構的形式。蘇州報恩寺塔。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都是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形式的塔,檐椽部分雜用木料。至清代,這些塔的木檐椽多已朽敗,修理時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重修后的報恩塔接近于原形;六和塔在塔身外加上一層木結構,極不相稱;保俶塔只保存了塔身,形成了柱形塔。
中國現存的唯一木塔是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公元1056年建),全高六十六公尺,共有五層。河北涿縣雙塔(公元1090年建)是仿應縣木塔建的磚塔。
遼代在河北中部以至遼寧等地出現了八角形的密檐塔,杰出的典型是北京天寧寺塔,這一類型曾被普遍應用。特殊的是福建泉州的雙石塔(十二世紀三四十年代建),全部用石料仿木結構建成。四川宜賓的白塔(公元1102一1109年建)和洛陽白馬寺塔(十二世紀后半期建),都保存唐代四方形密檐塔的風格。自此以后,密檐塔的風格變化繁多,難以盡述了。
元代由于西藏地區的佛教傳入內地,在漢地出現了西藏式覆缽狀塔。北京妙應寺的白塔(公元1271年建),是尼泊爾的工藝師阿尼哥所設計的,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塔(公元1577年建)和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1651年建),都繼承了這一類型。
中國現存的佛塔,大部分建于明清時代。在造型上,斗拱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太原永祚寺的雙塔,北京玉泉山塔(十八世紀建),便是這時期的多層塔的典型。北京八里莊慈壽寺塔(全元1576年建),是密檐塔的典型。唯有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的飛虹塔是用琉璃面磚裝飾的,八角十二層,高四十公尺以上。北京玉泉山還有一座清代的小型琉璃塔。
明代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塔型,就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塔(佛成道的地方)而設計的金剛寶座塔。即在一長方形的高臺上建立五座正方形的密檐塔。云南昆明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公元1473年建)都是這一類。北京香山碧云寺有清代建立的金剛寶座塔,塔臺上于五座密檐塔外加了兩座瓶式塔。北京北郊黃寺,也有金剛寶座塔,那是第三世班禪的墓塔。正中是瓶式塔,四角有四座較小的八角密檐塔,中央塔身雕刻精美。作者:周叔迦【原標題:塔的建筑樣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