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文章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石窟中的雕像

2014/1/4 15:25:53 點擊數: 【字體:

石窟中的雕像
云岡石窟北魏佛像


    中國的石窟藝術,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中原地區的山西云岡、河南龍門等石窟多開鑿于北朝(約公元4―6世紀),突出的特征是帶有強烈的皇室經營色彩,有的窟中雕刻的主佛還被認為是當時皇帝的化身。如云岡著名的“曇曜五窟”主佛就與北魏復興佛法的文成帝有關。龍門賓陽洞造像和河南鞏縣石窟造像更是由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直接主持開鑿,窟內大幅橫向展開的“帝后禮佛圖”浮雕,形象地再現了孝文帝、宣武帝和后妃們禮佛的隆重場面,氣勢恢宏熱烈,浮雕精美傳神。位于北齊鄴都(今河北臨漳)附近的響堂山石窟,因與北齊開國者高歡關系密切,歷史上被傳為藏儲高氏遺骨的“瘞窟”。開鑿于盛唐時的龍門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像,是女皇武則天用自己的私房錢贊助完成的,史載她曾“助脂粉錢二萬貫”。此像端莊秀麗,儀容華貴,人稱是武則天本人的化身。由于皇室的直接經營,能夠保證最大程度地投入財力和物力,并集中使用技藝高超的工匠,因而上述石窟不僅規模宏大,而且有超凡的藝術成就。
  
    云岡“曇曜五窟”最大主佛高達16.7米,主佛到石窟前壁的距離卻設計得很短,這迫使膜拜者必須仰視;此窟又是草廬式頂,佛像因此更顯高大,人則倍覺自身渺小,自然必生敬畏。主佛雙耳垂肩,面龐豐滿,鼻梁挺直,披右袒袈裟,衣紋厚重,其形態和雕刻技法還明顯保留著異域的風格。

  龍門石窟比云岡石窟晚開鑿半個多世紀,造像的面貌有了鮮明的變化,更多地呈現出中國傳統特點,主要是佛與菩薩造像更趨端莊柔和,更加世俗化,并穿上了褒衣博帶式服裝。這種寬袍大袖式的服裝是南朝漢族士大夫的常服,在云岡第二期孝文帝時期的造像中已經出現,到龍門石窟中更為普遍。龍門石窟中北魏以后的造像,身材苗條,加之華麗的衣紋和人情化的表情,尤顯清秀俊穎。雕刻方面,從云岡的平直刀法過渡到圓刀刀法,藝術風格從云岡的渾厚粗獷嬗變為優雅端莊。這些顯著的變化,是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進一步推行改制政策,吸收南朝文化,使南朝崇尚的“秀骨清像”式風格傳入北方,并逐漸成為中原佛教藝術的主流。在中國式佛教石窟藝術形成過程中,龍門石雕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北魏以后,石窟雕刻的另一個發展高峰是北齊石窟,代表作品集中于河北邯鄲響堂山和山西太原天龍山。以高歡、高洋家族為首的北齊統治者,在當權的二十幾年中,把佛教奉為國教,尊名僧為國師,不但皇帝親自筑壇禮佛,還讓所有后妃和重臣都受菩薩戒,以佛教規則約束自己。他們傾其國力開鑿的響堂山和天龍山石窟,堂皇富麗,史載“雕刻駭動人鬼”。這些造像既不似云岡石窟那樣氣勢逼人,又不同于龍門石窟北魏晚期的清癯俊逸,整體風貌又為之一變,呈現出飽滿、洗練的特色。在刻法上不但注意比例接近現實,而且細部起伏變化也較自然、柔和,仿佛當時雍榮華貴的貴族男女。連作局部裝飾的忍冬、覆蓮等植物,也葉瓣寬大,肥碩豐腴,刀法圓潤自如,充滿成熟的石窟藝術之美。

  響堂山石窟還以一種獨特的窟前建筑裝飾蜚聲中外。其窟前鑿有帶檐柱的前廊,廊上方浮雕仿磚木結構的檐瓦、椽、枋等,再上為一印度大覆缽式佛塔雕刻,塔周飾山花蕉葉,正中立金翅鳥,并有忍冬及火焰寶珠等組成的塔剎,形成所謂“塔廟”式的建筑外觀,極為精美華麗。這種做法在國內其他石窟中極為罕見,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征。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石窟除壁畫和泥塑均妝彩之外,其他石雕作品,包括所有造像及紋飾圖案,不論圓雕或浮雕,原本也是一律妝彩的。只是由于歲月的流逝,大部分石窟雕刻裸露為石質本色,只有少數石雕還明顯可見原來的繽紛色彩。李力【原標題:石窟中的雕像】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年08月10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