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佛教是中國佛教國際化的傳播中心。唐宋時期洛陽、汴京為國際化大都市,而進入鼎盛期的中國佛教,則以河南為中心遠播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道教文化的精深土壤
中原文化的厚重與包容,為道教文化的孕育與生成提供了豐厚的營養,使得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逐步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一支,并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牛蘇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原是道教理論的主要源頭。河南鹿邑人李耳被道教尊為教主,其《道德經》被奉為主要經典,著名的道學家成玄英、內丹修煉法創始者陳摶、太一教創始人蕭抱珍、東華派創始人寧全真也都是河南人。道教以“道”為信仰核心,強調內以治心,外以救世,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主張通過加強道德自律和修行體驗求得生命能量的升華。
隋唐時期,由于統治階級大力扶持,道教發展達到鼎盛,并真正發揮了正統宗教的功能。隋煬帝時,尊崇道教,在洛陽置玉清玄壇,建道觀24所。大業年間(605年~617年)許多道士紛紛到洛陽、嵩山一帶修道,其中最著名者為潘師正及其弟子司馬承禎。唐代奉行崇道政策,李唐統治者自稱老子后裔,所以在唐代,河南道教發展到極盛。
道教在河南近兩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中,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遺產。一些著名洞天福地和宮觀遍布全省境內。據《道藏》記載,道教名山勝境有“十二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河南境內的洞天福地有王屋山、嵩山、桐柏山和北邙山。著名的宮觀有鹿邑太清官、浚縣碧霞宮、洛陽上清宮、開封延慶觀、南陽玄妙觀、濟源陽臺宮等較大宮觀。其中,王屋山為“十二大洞天”之首,而登封中岳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嵩山至今仍是河南道教活動最多、道教遺跡較多的地方。應該說,中原文化孕育了道教的滋生與民族特質,道教的發展演變亦進一步豐富和影響了中原文化。
道教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宗教。道教所主張的宇宙生成觀,同中國傳統的宇宙生成觀是一脈相承的;道教所倡導的崇尚自然、清凈寡欲等為人處世的準則,成為數千年來國人重要的審美追求。在近兩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中,道教吸引了儒學和各種外來宗教特別是佛教的養分,但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傳統信仰的特質,內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逐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支柱。它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化學、養生、天文地理、民間信仰以及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這是對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學概括。
清真女學和清真女寺在這里創辦
延續一千多年的中原伊斯蘭教文化與其他宗教文化一起,構成中原多元宗教文化和諧并存的景觀,成為中原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穆斯林為中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水鏡君(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原伊斯蘭教文化是中原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伊斯蘭教隨著遷移流動的穆斯林傳入中原,在適應中原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中傳播、發展。唐宋時期,仰慕中華文明的穆斯林在汴京(今開封)、洛陽等都市定居,伊斯蘭教隨之在中原扎下了根。明清兩代,遷移到中原地區的穆斯林更多,他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河南幾乎所有縣市。凡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或大或小的清真寺。清末,河南清真寺的總數已達500余座。隨著清真寺數量的增多,伊斯蘭教成為中原大地上令人矚目的宗教文化存在。
與佛教進入主流文化的本土化道路不同,伊斯蘭教用另一種方式詮釋著中原文化的厚重。千余年來,在與本土文化全面交流的過程中,伊斯蘭教不斷借鑒和吸納本土文化中的優秀成分,默默地進行文化創造,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品性。由于信仰者主要是回族,中原伊斯蘭教文化既表現為宗教文化,又表現為伊斯蘭教和回族文化“大體同構”的文化。它具有某些與中原文化相似的精神特質,即尊重傳統,追求中和,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同時不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中原穆斯林和伊斯蘭教最重要的文化貢獻,是清真女學和清真女寺的創辦。明末清初中原穆斯林創辦了女學(女子經堂教育)。女學在清晚期演變為由女阿訇主持的女寺。清末到民國年間,與男女平等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清真女寺文化,迅速傳播到國內絕大多數省市區。全國不少穆斯林聚居區,都先后修建了清真女寺。最早創辦女寺的開封,成為當時開辦女子經堂教育,培養女阿訇的中心。如今,修建女寺已成為中國穆斯林的文化傳統。這一由中原穆斯林首創中國獨有的宗教文化現象,也引起了當今世界不少人的興趣和關注。
儒家文化精髓如太極說、人倫道德觀念等融入伊斯蘭教后,生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理念,這些理念體現在中原穆斯林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中。開封、洛陽等地穆斯林聚居區富有特色的清真飲食文化,節慶禮俗;遍布全省各地的清真寺建筑,特別是歷史悠久融中國傳統殿宇形制與伊斯蘭教規范為一體的清真古寺,如沁陽市清真北大寺、水南關清真寺,沈丘至元寺,開封清真東大寺,朱仙鎮清真北寺,鄭州北大寺等,都有著豐富的中原伊斯蘭教文化積淀。沁陽市清真北大寺內保存完整、極富特色的伊斯蘭教建筑群,其中頗受中國建筑學家關注的禮拜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后窯殿,是中原傳統建筑文化與伊斯蘭教建筑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朱仙鎮清真寺禮拜大殿隔扇門上裝鑲的大片透明魚鱗,相傳系明嘉靖年間運來,為國內罕見。此外,古老清真寺內珍藏的歷代中文、阿拉伯文匾額、碑刻,手抄本《古蘭經》,被譽為“中國體”的阿拉伯文經字畫等,都是珍貴的伊斯蘭教文化產品。
發揮宗教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著名文化學家羅邁德·威廉姆斯說過:“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將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選擇的光柱。”對于一個宗教大省的河南來說,研究古老的中原宗教文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過去,而應該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宗教文化為河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中原的崛起服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是中國目前在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時的新理念、新目標。應該成為我們研究中原宗教文化思考的重點。
辛世俊(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教授):
中原宗教文化可以為今天利用和吸收的東西很多很多。拿和諧來說,中原各宗教都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資源,佛教向來都講“和”,按照佛教的“緣起說”,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獨立存在,萬事萬物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所以,人心和善,人際和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一直為佛教所倡導,并成為其修為、奮斗的目標。佛教是最重視心的作用的宗教,它認為“心凈則國土凈、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主張“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身心和諧是最根本的和諧。
道教也有著崇尚和諧,促進和諧的優良傳統,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而“道”之最根本的屬性就是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這正是和諧理念之要義,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知常曰樂”。道教提倡敬重生命,關愛自然,主張天人和諧,這對于我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伊斯蘭教也是主張和諧的宗教,穆斯林就是順從、和平的意思。經商是穆斯林的傳統,《古蘭經》中規定了很多買賣公平,反對缺斤短兩和商業欺詐等行為規范。近年來,伊斯蘭教開展的解經工作,成效顯著。解經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一步發掘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以兩世吉慶的思想激勵人,以寬容友愛的精神引導人,以勸善戒惡的道德主張塑造人。這些都說明,中央關于“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這一命題的提出,不是隨意而為而是深思熟慮,不是一般口號而是科學命題,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政策,具有深刻的根據。
中原宗教中不僅蘊藏著一種寬厚的包容精神,還具有一種大無畏的進取精神,這是非常可貴的。僅拿佛教來說,為了追求真理,菩提達摩在嵩山的一個山洞里面壁九年,二祖慧可在雪地里斷臂求法,朱士行和玄奘法師克服艱難險阻西行取經等等,在中原這塊熱土上,演繹出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中國宗教史上感天動地的第一!這絕不是偶然的,宗教文化從來不離世俗文化,它同世俗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的。譬如,以玄奘為代表的西行求法的精神,不僅是佛教的精神,而且是一種寓意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向生命極限的挑戰和無私無畏的追求精神!這種精神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時代,是中原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說文化的本質是“人化”,那么,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宗教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流淌在人們的血脈當中,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慣。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儒、釋、道三種文化已經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了,在當代中國,我們應當吸納包括宗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中的一切積極因素(包括基督教文化在內的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以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尹志華(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敬重生命是道教的一個重要原則,認為人類應該與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和睦相處。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態整體觀的指導下,對于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深刻的論述,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措施。對道教教義中的環保思想進行挖掘、弘揚,不但可以為當代環保理論提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而且對于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日恒法師(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總會長):“和為貴”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中的金科玉律,也是天地間人物相處不變的真理。社會的和諧是人和事一切力量凝聚的起點,社會和諧更是當今世人的終極關懷。所以人和則萬事興。世界安寧、國家團結、民族復興、家庭和樂,在都涉及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談及大國崛起,指出“大國崛起必須有令人感動及心儀之處,不戰而屈人之兵,而不是靠船堅炮利。”言下之意,是指處于21世紀的太空時代,人類必須通過智慧和理性創造優良文化,顯現民族韌性力,為自己制造一個周邊和諧的發展大環境。【原標題:宗教文化:以獨特方式詮釋中原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