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策劃王守國執行省內新聞部
“行走大運河”活動需要傳播使者
□記者李紅軍賀笑天谷武民
古舊滄桑的唐代沉船、韻味猶存的運河古道、保存完好的柳孜古運碼頭……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浪漫與古典相伴相生——這便是中國大運河。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兩個系統工程構成。目前,沿河8個省份35個城市正聯合備戰中國大運河申遺,力爭在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河南是大運河申遺重要組成部分。從即日起,本報正式啟動“行走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從今天開始,先行推出大運河“申遺”專題,初步展示河南境內大運河歷史概況、現狀等,并招募“運河使者”。
只要您對大運河歷史文化有一定興趣,年齡在18~25周歲,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身體健康,普通話標準,有一定文字功底,均有望加入我們的團隊,成為“運河使者”,擔負起活動組織、文字整理、微博實時直播等重任。
從即日起到,您可以將您的個人簡歷包括對大運河的認識、了解(可參見本報今日開始刊登的大運河申遺專題)成文后發送至“行走大運河”專題欄目郵箱dhbxzdyh@sina.com及大河報官方微博,本報將擇優選拔出數名優秀有志青年,作為本次“行走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傳播使者,待考察團隊出發時,作為團隊一員,全程參與活動。
大運河申遺(河南篇)
隋唐輝煌: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
□記者谷武民
大運河申遺之“坎坷進程”篇
專家聯名申遺工作啟幕
水是生命之源。一位部長級專家型領導曾經風趣地說,大運河對于城市而言,不是生母就是奶娘。
作為城市之母,京杭大運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發展于唐宋,大成于元朝,有2500多年歷史,全長約1794公里。
漁歌縹緲飛檐外,帆影參差玉浪中。曾經的美景與繁華漸行漸遠,大運河,這本飽經滄桑的厚重長卷以驚人的速度變得面目全非起來。
“如果任其盲目改造不加引導,京杭大運河的遺產價值將喪失殆盡,而這個期限只有3年。”國內有專家心急如焚大聲疾呼。
6年前一個不同尋常的冬日里,三位“國寶級”專家的一次“特殊聯名”成為大運河申遺的第一聲吶喊。
2005年12月15日,城市建設歷史學家鄭孝燮、古建筑保護專家羅哲文、杭州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聯名給大運河沿岸城市中的18位市長寫信,呼吁保護大運河,推動大運河申遺。
希望的嫩芽在2006年3月全國“兩會”上驚喜破土,以58位全國政協委員的“申遺”聯名提案為標志,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工作徐徐啟幕……很快,全國政協組織京杭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活動,對京杭運河沿線進行調查研究。
2006年5月28日至30日,《京杭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杭州宣言》在眾多專家學者和大運河沿岸18城市努力推動下如期出籠,大家呼吁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時年12月,榜上無名的京杭大運河,在國家文物局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上被列為首位。
“八城”攜手河南在行動
申遺開始時,在熱鬧的申遺陣容里卻找不到河南的影子。
河南博物院杜啟明副院長解釋了當時的原因。眾所周知,隋煬帝開修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唐宋時又修繕,這就是隋唐大運河。早期申遺沒有提及它,一個原因是對隋煬帝有很多爭議,另一個原因是原來的京杭大運河早期通過河南,但是后來到南宋時河南段衰落,元朝時干脆河道取直繞過了河南,由北京經山東向杭州流去,最終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機遇最終與河南握手。2007年6月20日,國家文物局決定將京杭大運河“擴容”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更名后的“中國大運河”,把隋唐運河段擴充進來,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