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濟源 >> 走進濟源 >> 印象濟源 >> 瀏覽濟源

百年老宅和一個家庭的沉浮往事

2013/10/15 14:49:31 點擊數: 【字體:

    尋找老城記憶第二期

  每天早上和下午,從北街居委會鐘樓街走過時,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秦勝利都會習慣性地往兩邊瞧瞧。以前,這里有著一批明清建筑,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老房都不見了,現在可以看到的老房也沒幾座了。對他來說,不管是古寺廟、古民宅、古街道,還是這些地方存放的老物件,都屬于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部分,是城市發展最有力的物證。

  趁著秋陽明媚,秦勝利帶著記者走進了一戶墻體斑駁的老宅。一腳踏進屋里,陰涼浸膚,老屋特有的陰暗仿佛將這里與外界隔開來。隨著老屋主人張會敏的講述,那些陳年往事如老照片一樣,一幕幕浮現在人們面前。

  曇花一現的富足之家

  “瞧見沒?小龍頭、方頭椽、頂梁雕花,都是整木做下來的。整個房子是全結構支撐起來的,四梁八柱,全是整根的木頭,門窗全都是開榫的,整個房子不見一個釘,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房主說起老房,儼然一派古建筑學家的風范。他一身舊衣,滿臉是溫和的笑,和這老房子的氣質相得益彰。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放眼望去,只見小巧的龍頭和古樸的頂梁雕花在房檐上的余光中安靜地停留在高處,歲月的風沙沒有在它們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倒是腳下光滑的青條石有些滄桑感。“以前,我這門前的鋪門石都是一米多長的大青條石,一共7個臺階。在北街,這是最高的房子。”老房,曾是他們家的驕傲,雖然這些驕傲離現在有些遙遠。

  這房子是他曾祖父一手蓋起來的,當時蓋的是二傳四合院,前后院從前院上房的前后門穿過,一溜兒的7座青瓦高堂。話說他的曾祖父也不是生就的富二代,原是在開封做生意,賺了錢,見了世面之后,回到濟源,買下了楊家老宅。可能是楊家的房子過于陳舊,老人家就專程在北京住了一陣子,看了中意的四合院,并請畫匠依著樣子畫了院子和各屋、各部件的圖紙,帶回濟源依樣建起了宅院。當時,建房用料相當講究,房梁都是一人抱不住的老榆木,所有的房前鋪門石都是一樣規格的青條石,木工的好自不必說——樓上的百格窗無膠無釘,至今仍完好無損,就連砌墻的胡砌都是請當時一位姓劉的高手在城壕里找上等的好土、把土坯打好后運回來的。由于對材料和工匠要求高,這二傳院子前前后后一下子蓋了好幾年。

  “當時,老太爺、爺爺娶的都不止一位,家里人多,房子少了住不下。”張會敏說。在這個典型的小城中等人家,這樣的日子羨煞了許多人。榮歸故里,衣錦還鄉,不光房子光鮮,而且在大家眼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回到濟源后,他被推選為北街祠堂當會長,相當于張家的族長,負責維持北街的治安。但亂世的治安工作并不好干,鴉片煙館也開到了北街。不知道張老爺子有沒有想到,這鴉片裹挾著外來的壓迫,給他們家帶來了家存人亡的災難。

  房子蓋好沒幾年,操勞了一生終有所成的老人終于病倒了,家業全落到了張會敏的爺爺手里。這個“富二代”一點也不比現在的某些“富二代”敗家的水平差。老爺子一蹬腿,他就天天往煙館跑,抽完了家里銀子,就變賣值錢的家當,抽到最后,連大門的門板都被他賣了。不光家產被他吸沒了,連他自己的命最后也被大煙給吞了。“我哥不到18歲,我爹就把家給敗完了。”張會敏的父親張延楷說。沒錢給他買棺木,家里人就拿張席子把他給埋了。一個富足之家,到這會兒只剩下曾祖母和奶奶兩個女人帶著孩子們過日子。

  日寇讓家雪上加霜

  孤兒寡母,唯一能指靠的,只有奶奶的娘家。當奶奶靠救濟買來門板擋上大門后,卻擋不住進城的日軍。“爺爺還有兩個兄弟,都被日本人抓到西安去修飛機洞了,再也沒有回來。后來,聽老鄉們說,飛機洞塌方,他們被砸死在里面了。”張會敏說。

  男人被抓走了,女人在家里也待不下去。為了躲日本人,奶奶帶著孩子從家里逃了出去,留下曾祖母一個人守在家里。“先是后院被炸,然后前面的房子也被日本人給占了——看見沒,房上那些被糊起來的方孔,都是日本人在樓上開的槍孔。”張會敏指給我們看。

  張延楷還記得,當時日本8架飛機開過來,往下丟炸彈,后院的兩座房子全給炸毀了。在昏暗的二樓,張會敏指著大梁上的一處裂縫說:“這就是丟炸彈給震的,如果不是這么結實的全框架結構,這房子早不行了。”沒被炸毀的房子也沒逃過厄運。“后來,馮玉祥大刀隊到濟源攻城,日本人要建炮樓,需要好點的木料,北街一個姓殷的皇協軍帶人把后院僅存的上房給拆了。同時被拆的,還有北街的好幾座房。”獨自守家的曾祖母眼看著家被毀掉卻無能為力。接著,日本人住到了張家,并在這座老房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記。

  在這座老房上,除了槍孔之外,被修復的還有柱子和樓板。“日本人喜歡跳進缸里洗澡,住進來以后,就在屋里洗澡、燒火,柱子靠地面這一段經這么一折騰,就有些毀了。后來,連樓板都被他們給拆下來燒掉了。”張延楷說。沒吃沒穿的,他的哥哥就在逃亡山西陽城的途中參加了抗日的八路軍隊伍,那一年是1938年。當時,軍隊的條件非常艱苦,由于長期不能洗澡,許多人身上都長了疥瘡。由于受不了一路的艱難,紙方和大社兩位同去的老鄉中途又跑回了家。而對于他來說,家卻不是退路。當時,家里連飯都吃不上,張延楷被送進了國民黨辦的一家賑濟教養所。教養所也被戰火逼得四處搬遷,先是從市區搬到了克井、王屋,日本人火燒王屋后,教養所又搬到了洛陽和陜西省一些地區。張延楷至今還記得,除了一位姓王的老師外,北大畢業生李德英為了在抗日的同時挽救孩子們,就一路帶著濟源的500多個孩子四處輾轉,給了他們老師一樣的引導,也給了他們父親一樣的關愛。最終,張延楷也走上了從軍之路。

  寧可挨打也要保護老宅

  解放之后,老宅恢復了平靜,張延楷的母親被哥哥接到了北京,受盡磨難的兄弟倆終于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但一場文化大革命徹底攪亂了他們的生活。“就我是三青團員,在國民黨辦的教養所停了那么長時間,肯定有問題,最后給我定性是‘漏網地主’,非要把老宅院充公。我不同意,就被拉到大街上批斗。”

  在混亂的大街上,張延楷戴著特制的高帽,身上掛著100多斤的大案板游街,身后有人拿著打麥機上的皮帶抽他,沒走多遠,衣服就被打得稀爛,鮮血順著傷痕往外流——聽著張延楷的描述,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三四年。而他能做的,一是拼命保護老屋,二是不斷地往上級遞申訴材料。“保也保不住,當時讓‘破四舊’,打掉老屋上的獸頭,我不得已上房給打了。”他至今還記得那漂亮的獸頭是一個龍頭,尖尖的龍牙伸出將近1米遠,眼睛和龍角都十分精神。他舍不得下手,輕輕敲下了龍牙,紅衛兵嫌這“四舊”破得不徹底,又上去敲了一次。現在,殘余的一點獸頭在秋陽的照耀下只能看到幾條短短的線條,往日的威風已蕩然無存。好在,老屋留了下來,而他自己也得以平反。“最后,我把血衣給了縣整黨建黨組織的領導,那位姓齊的領導看了痛心地說:‘人家也是解放軍老戰士,怎么給打成這個樣子?’歷史問題澄清以后,那些‘黑材料’都被銷毀了,我也恢復了工作。”張延楷說。

  之后,日子慢慢好了起來,張會敏兄弟也漸漸長大。“后來,我父親又領著村里的鄉親把老房翻修了一遍,我住的這三四十年再沒有動過。”一直到1997年,他們的老宅和北街所有的老房一樣,陪著他們的主人安靜度日。也就是從1997年起,在市文物局工作的秦勝利開始關注這片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那時候,這街兩邊到處都是這樣的老房,沒有保存下來太可惜了。”秦勝利說。和中國的許多城市一樣,老宅的保護和城市的發展成了矛盾。1997年,根據城市發展需要,鐘樓街需要拓寬,張會敏家前院的街屋和東西屋都給拆了,幸存下來的那座曾經連接前后院的上房屋成了百年老宅中碩果僅存的一個。如今,張會敏一家人都住在這兒,從出生、結婚,到升格為父親,這座老房陪他走過了50個年頭。

  “別看老房舊,當時人蓋得可真低碳,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你看看,我這墻都是雙胡砌,隔熱,大夏天吃飯的時候開個小風扇就夠涼快了。”尤其是這幾年,一些市領導帶著文物部門的人到這里看過幾次之后,他更加鐘愛這座滿目滄桑的老屋了。

  根據清代建筑特有的風格,房梁上肯定會有一些題字。在記者的提議下,他搬來梯子,拿著手電筒,和記者一起上了塵封已久的閣樓。

  隨著“吱呀”一聲響,撲面的歷史氣息向人撲來。樓上堆著老屋拆下來的舊物件,斜放著的格子門和閣樓上精巧的格子窗相互呼應,而靠近房頂上東西兩邊小小的透氣孔也見證著那個時代房屋設計特有的精細。

  “快來看,找到了。”張會敏招呼記者。

  “民國四年歲次乙卯三月十一日,創建大廳三楹,宅主張文瀾……暨男積芳、積芬,匠工牛志本。自修之后,合家安樂,永遠吉祥。謹志。”算一算,這座老房落成那天到現在已經過了97年。按張家人的說法,這個曾經漂亮的宅院從開始修到現在,已經過了100多年了。當初,張文瀾老人不會想到,他去世以后這近百年間,中國經歷了這么大的變化,老屋也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

  夕陽西下,記者告別張會敏夫婦。看著他們的笑容,記者突然想起了在樓頂看過的幾句話。“合家安樂,永遠吉祥”,隔了百年,這話總算在這安穩的年代實現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濟源晨報(2013-03-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