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濟源 >> 走進濟源 >> 印象濟源 >> 瀏覽濟源

迎春橋上話滄桑

2013/10/15 14:50:25 點擊數: 【字體:

    尋找記憶中的老城第一期

  每個人的家園都有兩個,一個是存身之所,一個是精神的依托。歷史文化,就是無數代人精神依托的積累,也是一個城市的根。

  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可供人們回憶的載體,沒有活著的歷史,也就失去了厚度和文化根基,失去了城市的靈魂。而現在,可供我們憑吊的,不但越來越少,而且正飛速從老城里退去。趁著還來得及,讓我們一起尋找一下記憶中的老城,尋找一下老城中的記憶。

  如果你身邊還有老廟、老路、老橋甚至老宅遺跡,請聯系我們。讓我們在陽光下的老城遺跡邊,和所有熱愛老城的人一起分享我們曾經的快樂和憂傷,一起八卦從小聽大的傳說故事,一起記錄曾經屬于這座老城的特有的市井文化。

  迎春橋上話滄桑

  早上七點多,到河邊跑步的老人們結伴回到了玉泉辦事處亞橋居委會。晨光的照耀下,他們的白頭和臉龐像是被鍍了層淡淡的金。問他們有沒有從老橋上回來,老人們都笑著搖了搖頭——曾經進城的咽喉之地,現在已經成了景觀橋。

  亞橋居委會的得名,就是因為這座迎春橋。過去,望春橋是市里的第一大橋,它位居老二,到底這兩座橋是不是一起建的,因為橋邊的石碑被毀,所以現在已經無從查證。但是,這座橋和濟源老城扯不斷的關系和它留在當地的傳說,卻深深地印在了老人們的心里。

  迎春橋與“石橋春望”

  亞橋居委會的翟永書老人曾多次找記者,希望可以寫一寫迎春橋和濟源九景之一“石橋春望”的關系。現在,可以講出個中原委的人越來越少了,他的年勢已大,耳朵也失聰了,迎春橋曾經的熱鬧和繁華徹底被人忘記,是他最大的擔憂。

  迎春橋曾經是官道中的咽喉之地,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之外,這里曾經民風尚古、風景宜人。“此地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序》里的風雅和熱鬧,這里曾經也有過。

  說到這里,還需要從橋的名字說起。晨光下,隨著翟永書、翟永升、李越勝、李英蘭、翟本慶幾位老人的講述,我們一起回到了抗日戰爭前的歲月當中。

  現在玉泉辦事處所在的位置,老人們叫它“公地”,也叫它“迎春地”。這塊屬于公家的二畝地,一年內只在立春時用一次,據說是塊“活地”,一千人看著也是滿的,五千人看著還是滿的,從來沒有擠不下人的時候。每年立春前近十天,紙方的人就會到這里扎春牛,春牛的肚子里放滿了花生、核桃、大棗和糖果等東西。小李莊一位賣豆腐的路過,見糊紙時彎腰蘸一下糨糊太費事,就主動上去端著糨鍋,從那兒以后,每到立春前,他們家的人都得到那兒領著端糨鍋的活兒。且說這二畝地還不是現在這樣任意跑車的平地,而是自然的兩疙臺。一次抬春牛往高地上,下了雨,不好抬,大社村一個人伸手拉了一把,春牛上去了,從此,這家的主人世代就被叫做“拉一把”,立春當天必須到場的。這些約定成俗的規矩定了下來,抬春牛的事就成了大家的事兒。不管多忙,到了時候,各家各戶的人必定會放下手中的活計,趕到這里,為全市迎春做準備。到了立春那一天,“迎春地”上早早地為縣太爺搭好了涼棚,按下了桌椅。人們在“迎春地”上扎一個一丈多深的眼兒,往里面丟一個絨絨的雞毛,大家伙兒都眼巴巴地看著,騎快馬的探馬坐在馬上等著,但見雞毛呼地一聲從洞里被吹上來,人們就歡呼起來:“地氣透了,地氣透了……”探馬快馬加鞭,一路趕往望春橋。

  為什么去望春橋?縣太爺帶著一班人馬在那兒等著呢!過去,這望春橋修得極高,在迎春橋上望得見橋,可看不見守橋的衛兵,就是城門也被擋去了大半個。縣太爺和城里有身份的人當天都在橋上一邊等,一邊看早春的景色。雖說那只是“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時節,但彼時萬物復蘇,陽光明媚,別有一番景致。但等探馬一到,縣太爺的轎子或大馬就前往“迎春地”。這時,周圍的人立馬會擁上春牛,但等縣太爺到場以后把春牛的肚子打破,人們就會一哄而上,把春牛肚子里的東西一搶而空。而且,縣太爺就會告訴大家,立春過后,農耕開始。這是新年過后全濟源的第一個集會,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這里看完了熱鬧,吃完了集會上的小吃,看盡了集會上的雜耍,在河邊坐下來,盡情玩樂,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

  老橋的前世今生

  前面說過了,老橋建于何時現在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座橋建得相當講究。亞橋居委會已故老人閆長武曾多次對別人講,民國時候,懷慶府府上有一位老人專程騎著毛驢過來看過這座橋,臨走了,對閆長武說:“你們守著寶不識寶啊,這橋建得可有講究,叫‘活龍頭活鳳尾,蟲蛀碑’。水再大,淹不著橋南的龍頭,老榆樹對著龍頭的位置,在橋北長出來一個酷似鳳尾的根;橋邊的石碑是一種叫‘蟲蛀石’的石頭刻的。”閆長武聽后專門去看了看,果真如老人所說。慢慢地,村里的人們都知道這橋不同尋常,少不得格外另眼相看,把橋前面的一段路叫“前橋”。

  但老橋的厄運還是來了。翟永升老人至今還記得五六歲的時候,自己正在村頭隨著母親撿柴,聽見村頭遠遠地傳來嘈雜聲。翟王林過來問他母親:“奶奶,前面怎么回事?”不等回答,他就跑開了。沒過多久時間,又見翟興福和王林家的老婆、孩子提著席子、抬著門板哭哭啼啼地往“前橋”走,說是他們倆被打死了。回來的人們又說,張作霖的部隊退到這里,過梨林南官莊時被當地人搶了一車軍火,到了“前橋”見人往前去,就開了槍。在路邊賣柿瓣的翟興福也被打穿了肚子。

  過了迎春橋,當兵的就把橋東西兩面的條石給撬了,說是不讓日本人的車過橋,并揚言第二天要血洗南官莊。不料,第二天日本人就到了橋頭。村里姓翟的四個大家族的大門首先成了日本人瞄準的對象。話說這翟家曾出過探花,在村里修起了氣派的祠堂,兄弟四個還蓋起了四傳大院,每個大門上面都掛有漂亮的匾牌。由于門樓修得格外高大,門板就被日本人取下來鋪了橋,還有幾戶人家的房子被日本人推倒,房上的木材被人他們拿來燒火做飯用了。由于急著進城,日本人吃了飯就過橋走了,村里沒有再遭到禍害。后來,日本人在濟源殺了無數人,但無乎再沒有在亞橋停留過,人們將之歸功于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

  日本人被徹底趕走后,有人再修老橋,就把“蟲蛀碑”打成了兩截,砌在了橋上。再往后,在老橋的南面,有一座更加平整、更加寬闊的大橋建了起來,橋邊還有一座鐵路架橋,無數的物資和車馬進縣城有了新的通道,這座橋從此就門前冷落車馬稀,成了垂釣人的樂園了。而且,現在它的位置從“城關”變成了市區,高樓在它的南面拔地而起,夜里,霓虹燈閃閃爍爍,掩蓋了老橋滄桑的表情。那個屬于它的時代,越來越遠了。

  遠去的漁家生活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人們還記得村里成對的小船和船上成排的魚鷹。那時,居委會還叫村子。每天早上,村里有船的人家都會到橋邊下河捕魚。村里人最鐘情的,是村西的珠龍河。老人說,這河是古濟水的上游,源頭是濟瀆廟邊的珍珠泉,傳說是一頭豬龍在地下拱出的水道,叫豬龍河,再后來才慢慢地改稱“珠龍河”。這座橋建成時,西邊是一個豬頭,東邊是一個龍頭,幾位老人都說那豬頭和龍頭雕得生動,但豬頭不知道什么時候被毀掉了。再說這珠龍河河水冬暖夏涼,一年到頭辛苦漿洗的農婦們尤其感謝它的恩澤。過了橋往南,到與湨河交匯這段河,村里的人們習慣稱之為“冷水胡同”,不分春夏秋冬,每天早上河面都水霧蒸騰,與湨河截然兩種景象。

  當時,村里李喜昌、常法升、李炎治、翟永知等10多戶人家都打過魚。“水再大,淹不著橋南活龍頭”的說法從李喜昌老人那里得到了印證。據他說,發洪水的時候,水淹了橋拱,但到了龍頭就形成了一條分水線,按他們迷信的說法,是“龍把水喝了”,其實,只是龍頭把上翻的水力給分開而已。

  早上,他們肩挑漁船、帶著魚鷹從橋頭下河,下午踏著夕陽回到家里。那些沒有船和魚鷹的人就跟著船,等打到魚后買下魚,沿著河道,一路挑過黃河,把魚賣給洛陽的魚販子。雖然辛苦,但也能養家糊口。

  靠著河水和橋過活的,不止這些人家。這橋用了多年,青石板早已被磨得明光發亮,加上坡度大,拉著重車很難上去。村里一位叫李有祿的,在橋邊搭了個小庵子,專門幫人推車,過了橋,有時會得到一塊碳,有時會得到一塊饃,好歹都是活路。

  真正的活路,是官道帶來的消息。民國時候,戰事頻仍,藥材緊張。亞橋人不知道在哪里學會了制假羚羊的手段,家家戶戶做“羚羊角”。村里人還轉用藥材販子的話:“過了堰頭崗,就是亞橋山,亞橋山上出羚羊。”當時,主要的藥材集散地在禹州,還有人賣到了西安。

  一直到日本軍隊過來,村里人的活路徹底被斷了。“村里大多數人都出去逃荒避難了,村里長滿了草,各家院子里的鐵桿蒿長得比人還高,家畜什么的都沒了,狼也餓得不行,常出來傷人。”翟永升說。“第一次國民黨夜襲縣城,趕走了日本人,我們和一些人家沒逃走,縣里放賑,我們一人還去領了五斗谷。日本部隊再來時,村里人基本都逃光了。”直到解放以后,村里的人才陸陸續續回到了村里,各自開始過活。迎春會和做“羚羊角”從此徹底失傳了。農業和漁業是最早恢復過來的,“那時河水大,原來濟源水文站下面的河道叫圓潭,水深得撐船的竿子插不到底。當時濟源人不吃魚蝦,打回來的都賣到了洛陽。后來,工業發展起來了,魚少了,水也小了,打不到魚,船和魚鷹賣的賣、死的死,后來再也沒有人下河了。”李英蘭說。

  時代的洪流沖走了漁船,但帶來了更多的商機。現在的亞橋居委會被劃入了市區,幾條大道環村而過,居民現在基本脫離了農業生活,開商店的、賣菜的、辦工廠的、搞建筑的……“只要別在家不動,都能掙來錢。”翟永書說。

  告別亞橋居委會的老人們,遠遠看去,迎春橋的依依垂柳下,幾個垂釣人正在陽光下消磨著安泰時光。迎春橋,不光承載著過去的歷史,還以它新的身姿記錄著嶄新的時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濟源晨報(2013-03-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