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借黃河之名而名天下。一壩飛架,如貫長虹;高峽平湖,煙波浩渺;千峰萬壑,一水相牽;朝暉噴珠,夜月沉玉;春夏秋冬,氣象萬千……山水之秀麗,真乃中華一奇葩!
而小浪底的精華景觀,卻不在小浪底,而在上游的黃河三峽!何謂黃河三峽?即龍鳳峽、八里峽、孤山峽。龍鳳峽有龍風(fēng)呈祥之神韻,有碧泉通幽之雅致,一峽十八灣,灣灣是詩是畫;八里峽瘦谷連天,兩岸絕壁或鳥或獸,千姿百態(tài),竟各露崢嶸;孤山峽是黃河三峽畫龍點(diǎn)睛之筆,她容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三步一景,五步一觀,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傳說,游止孤山,眼前豁然開朗,就有逢石湖盡收眼底了。
大河樓就座落在逢石湖的孤山上。樓占地畝許,遠(yuǎn)看高似四層,實(shí)為三層,孤山不高,卻獨(dú)占鰲頭,那樓觀直上云端,如虎添翼,使孤山有了拔地倚天之威,氣吞山河之勢。樓觀為鋼筋水泥全框架結(jié)構(gòu),外觀卻古樸典雅;她白墻灰瓦,飛檐挑角,既有江南亭閣之清秀,又有北方樓臺之雄渾,集山水神韻,合天地靈氣,就不能不叫人嘆為觀止了。登樓觀望,三面環(huán)水,水繞山轉(zhuǎn),水就顯現(xiàn)出清氣,山隨水走,山就袒露著靈性;極目南眺,水天一色,浩浩蕩蕩,碧綠無邊,艘艘游輪,穿梭往返,聲聲笛鳴,時近時遠(yuǎn);北望逢石,別有洞天,魚游淺底,綠波似蓮,一條軸線上的天壇山倒影水中,宛如海市蜃樓,蔚為大觀;憑欄鳥瞰,就是腳踏瑤池頭頂青天的黃河大佛和臥波戲水的犀牛了……身臨其景,如入蓬萊仙閣,則心曠神怡,布衣平民的愁苦,即可煙消云散,達(dá)官顯貴的榮耀,就一文不值了。
由大河樓自然會想到黃鶴樓、岳陽樓、鸛鵲樓等樓觀,她們之所以躋于中國的名樓之列,皆因選勝跡而營造,繼而文人騷客紛至沓來,繼而“詩因樓成,樓借詩傳”,那勝跡便天下皆知,那樓觀也就萬古流芳了。盛世黃水清,大河樓占盡了天時地利,去歲重陽落成,就有大詩人王綬青、王懷讓幸游,二王寄情山水,詩興大發(fā),于是就妙玉連珠,留下了佳作新篇。
大河樓上望宇宙,
天人合一心為軸,
樂山不分貧與富,
樂水豈問沉與浮;
隨心即是平常心,
無求正是應(yīng)追求,
山情水趣個中味,
誰能悟得誰富有!
這是詩人王綬青在其作《黃河三峽歌》中的一段,抒發(fā)了他登大河樓時的情懷和感悟。
孤樓遠(yuǎn)望群峰小,
黃河?xùn)|去一線飄。
我寄豪情與大海,
心頭更比山頭高。
詩人王懷讓游黃河三峽吟詩三首,這一首題為《登大河樓》,何等的激情,何等的胸懷!
大河樓為私營企業(yè)家田孝建所建,他獨(dú)具慧眼,投資旅游,千秋功業(yè),澤福鄉(xiāng)民,樓興則興,樓名則名,和詩人相比,真亦可謂是大手筆之舉啊!(盧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