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何瑭是武陟詹店鎮人,曾任過禮部尚書等要職,做官一輩,兩袖清風,為后人頌揚。
一天,何瑭在朝中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說,家里因一墻寬的宅基地,與鄰居丁琪爭執不休,各不相讓,想請他幫忙,把官司打贏。何瑭日理萬機,忙于國事,也沒顧上及時回信。
何瑭家的人把信發往北京后,認為朝里有人,定會打贏官司,鄉親們也認為:丁家無權無勢,鬧不好會傾家蕩產住監獄。
等啊,盼啊,何瑭的回信終于來了。何家人捧著未拆的“寶”信,心里萬分高興,打開一看,上面寫著: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一墻又何妨?鄰里應重仁和義,莫借吾名做強梁。
全家人看后,大失所望,但還得遵令照辦——讓他一墻。
鄉親們獲悉后,驚喜交加。驚的是出乎原來的意料,喜的是何大人輕財重義,忍痛割愛。人們奔走相告,消息傳遍四面八方。
丁家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老丁熱淚盈眶,逢人便說:“官大不如官清,還是何大叔……俺也讓他一墻又何妨?”
這樣,你讓一墻,我讓一墻,形成了一條1米多寬、80多米長的小胡同,這就是人所共知的“仁義胡同”的來歷。
修武仁義胡同:清朝以前,修武范、謝兩家的宅基緊緊相連,一直相安無事。
到清朝康熙年間,范家出了個進士,叫范令譽,他中進士后,被選到翰林院任庶吉士。在家的范家子弟看到家宅年久失修,就準備翻蓋房屋,可是一動工,因界墻同謝家起了爭端,范家子弟就寫信給范令譽,希望他給縣衙門打個招呼,壓壓謝家。
范令譽收到信后,回信要求范家子弟主動將界墻向后退三尺。謝家見范家主動退讓,很受感動。后來他們修房時,也主動向后退了三尺。
從此,出現了西大街通向北后街的這條胡同,這條胡同被后人稱為“仁義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