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珍藏有一件唐代束腰絞胎瓷枕,瓷枕表面釉色為黃褐色相間,自然流淌、猶如行云流水般的紋飾布滿全身,非常美觀大方。瓷枕表面長棱束腰處有明顯的釉色脫落痕跡,足以說明這是一件使用器(圖1)。

圖1
瓷枕長21厘米,兩端呈方形,邊長11厘米、周長44厘米,中間束腰,腰圍為36厘米。瓷枕兩端各有三個支燒點,其中一端中間有一個人為的小孔,經探可直達瓷枕另一端,由此得知瓷枕中空,并知瓷枕胎厚0.4厘米(圖2)。

圖2
在瓷枕一角有一點磕碰,顯露內胎可知其燒制溫度約在600——900攝氏度之間,胎體呈顯出土黃和褐兩種顏色的胎土相互緾絞狀,應屬于修武窯燒制的具有唐代風格的低溫色釉的絞胎瓷枕。在這件瓷枕的磕碰處,可明顯的看到和證實,絞胎是指將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在瓷胎里直接做出紋飾的瓷器表現手法(圖3)。

圖3
試想要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瓷土,其收縮率肯定也不盡相同,所以工匠們必須既要掌握好干濕度,又要掌握好熱膨脹系數,否則在燒制過程中稍有不慎坯胎就很容易開裂,而成為廢品,因而燒制成一件上乘的絞胎瓷器那是多么的不容易,故而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絞胎作品多數為陶器。而且因為當時高溫顏料技術的落后,在燒制過程中顏色很容易揮發,所以燒制成的作品顏色大都較為暗淡,因此工匠們一般不會采用高溫燒制絞胎瓷。燒成這種深入到胎骨的猶如釉下彩繪的絞胎瓷枕,可見它的工藝要求和技術水平有多高。
由于絞胎瓷的特殊性體現在瓷胎的表里如一上,故而從美學的角度上講絞胎瓷強調的是素雅,它力圖表達的是“仁、義、禮、智、信源于心生”的君子品味,絞胎瓷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也充分體現出那種超脫自然的君子氣概,因其這種特性,在歷史上也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再加上其工藝的高難度和絞胎瓷器極低的成品率,所以只有在經濟繁榮的時期絞胎瓷才會有所發展,因此絞胎瓷器就成為了盛唐時期王公貴族們的專用奢侈品。
唐代時的絞胎技術尚不成熟,多數絞胎的紋理則以亂紋、回紋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進行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溫黃鼬、綠釉為多見、瓷胎白色也較差。而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藏的這件瓷枕從紋飾來看卻似亂非亂,有疏有密。其胎堅實,雖屬低溫,但已偏高,輕輕敲之,其聲已鏗鏘有力。其釉色以黃色為底,深褐色為輔,經人為的攪動,而其勢就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淌,給人以和諧之美。
綜上所述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藏的唐代束腰絞胎瓷枕,應是盛唐時期的作品,也是那一時期絞胎瓷枕中的姣姣者,上世紀八十年代該瓷枕還被國家文物局選中,作為文化使者還遠赴重洋到美國和加拿大展出過呢。馬軍民 王小秋【原標題:唐代束腰絞胎瓷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