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年,沁陽人樂圣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并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未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
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沁陽的嗩吶分為四大家,即張家張大發、張改明,賀家賀疙瘩、賀金龍,馬家馬銀河,賈家有賈麻炳。嗩吶分為兩大派,以沁陽境內沁河為界,沁北派有張家、賀家、馬家派;沁南派主要以城內賈家派為主,兩派吹奏風格各不相同,北派以嗩吶、大咪為主,音色質樸雄健、不求花哨,頗見功力。南派第二代傳人四大弟兄各懷絕技,手搦、卡腔、鼻孔吹、齜牙吹、手持五桿嗩吶輪流拋著吹等,使人目不暇接。在四大家的強烈帶動影響下,使沁陽的嗩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演奏藝術有了明顯提高,繼承人代代相傳。 2006年6月,沁陽的“嗩吶藝術”由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