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賓:李金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嗩吶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主持人:趙 巖 張天然
嗩吶藝術在沁陽歷史悠久,早在1606年,明代著名科學家、在世界上首創“十二平均律”的音樂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朱載堉,在沁陽丹水河畔的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日,各地的管子演奏班、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由于他的巨大影響,沁陽一帶很早就形成了許多嗩吶“吹打班”,不僅繁榮了民間藝術,也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
今天我們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嗩吶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李金海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嗩吶藝術,希望能在不久的以后,再次看到嗩吶藝術的繁榮。
今日沁陽:李老師,您能不能先給我們大概地介紹一下我們沁陽的嗩吶藝術?
李金海:沁陽的嗩吶種類主要有高音、次高音、中音,另外有附屬樂器卡腔、手搦等。嗩吶的伴奏樂器主要就是擊樂和弦樂。
我們沁陽的嗩吶有個特點就是善于模仿,善于宣泄大喜大悲的情緒變化。還有就是嗩吶演奏中的許多雜耍絕活令人眼花繚亂。
今日沁陽:這是不是和嗩吶本身的音色等特點有關系?
李金海:是的。嗩吶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狂,演奏方便,可以跟著演奏人的情緒變化而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感情色彩,不管是熱烈奔放的場面,或是興奮快樂、哀怨纏綿的情緒,都能淋漓盡致,所以深得群眾的喜愛。
在以前,每逢民間節慶、婚喪嫁娶以及祭拜儀式等,我們這兒的老百姓都喜歡選用“嗩吶”這種表演形式。民間至今還流傳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嫁閨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等俗語,就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對嗩吶的喜愛,以及嗩吶自身的魅力影響來。
今日沁陽:嗩吶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民間代代流傳的。這種流傳是不是也和其他藝術一樣有許多流派?我們沁陽都有什么流派?
李金海:這種傳統的東西大多都是靠師傅帶徒弟來傳承的,所以肯定會有很多的流派。
我們沁陽的嗩吶演奏班,在歷史上分為“三大家四大派”。“三大家”就是張家、賀家、賈家。“四大派”是除了這三家的派別之外,上世紀60年代,紫陵鎮長溝村的馬瑞高(小名銀河)在外學藝回鄉,又形成了一個“馬家”派別。當時豫劇剛剛流入沁陽不久,馬先生會吹豫劇,于是特別受歡迎,一時名聲大噪。
這四大派的嗩吶演奏風格既有相同,又各懷絕技,獨具特色。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三大家四大派”的爭奇斗艷,才讓我們沁陽的嗩吶藝術更受歡迎,更有影響。
今日沁陽:學習嗩吶是不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李老師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嗩吶的?
李金海:學習什么東西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學好就更要下苦功夫。
我是從7歲開始學藝的。這還有個小插曲:小時候總是帶著幾個伙伴,拿小竹棍敲敲打打,依依呀呀地學唱戲,有一次被賈自成(麻炳)老師發現,覺得我可能還有點藝術細胞吧,就決定收我為徒。
開始接觸嗩吶就到12歲左右。當時的學習幾乎完全是靠老師口傳心授的,看的曲譜也還都是“工尺譜”,紛繁復雜,有很多都是沒有斷點斷句的,根本就很難看懂。所以直到現在,嗩吶的學習還是以口傳為主。
到十六七歲,就差不多能用嗩吶演奏了。當時我們這里還是有很多老百姓喜歡嗩吶的,由于經常參加演出,我就也慢慢地有了一點名氣。60年代中期,獲得了一個“嗩吶小魁首”的稱號。
今日沁陽:李老師,您演奏嗩吶這么多年,在嗩吶的表現形式上有什么心得和體會?
李金海:也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我認為嗩吶和其他很多藝術形式一樣,都需要演奏者本身的感情投入,才能準確地表現你想要表達的感情。你嘻嘻哈哈的時候,肯定吹不出悲傷的曲子,道理很簡單。
嗩吶是管樂,但是我認為真正的演奏技藝不在手指,而在于對“氣”的運用,要學會“還氣”,才能吹好嗩吶,甚至可以一口氣吹奏3-5分鐘。
另外在演奏中還可以利用鼻子、舌頭和牙齒等來玩一些花樣,使演奏曲目更加具有特色。
今日沁陽:李老師,您這些年的演出也肯定取得了一些成績吧。
李金海:(笑)成績也算不上吧。只是自己喜歡這個,同時又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喜歡,這畢竟是一件高興的事。1992年“朱載堉杯”全國嗩吶邀請賽暨沁陽第二屆嗩吶節上,得了個一等獎,自己還創作演奏了一首嗩吶曲《沁陽春》,已經由河南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也參加過許多其他的比賽和交流,陸陸續續獲得過一些獎項。
其實我覺得這些算不上成績,真正的成績應該是讓嗩吶藝術更加繁榮起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今日沁陽:我們沁陽的嗩吶是不是也經歷了一段起起伏伏的曲折發展?
李金海:是的。從建國開始,我們這一帶的嗩吶演出就很多,發展也比較不錯。后來“文革”開始,嗩吶演出就差不多斷了,一直到文革結束才又開始慢慢復興。到80年代,嗩吶又一次發展到了比較繁盛的階段。每逢婚喪嫁娶,經常能看到嗩吶演出。
后來再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藝娛樂項目也越來越多,像嗩吶這種傳統的東西慢慢被邊緣化了,演出越來越少,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少。可以說現在嗩吶是在逐漸向消失的邊緣靠近。
不過很幸運,現在我們的嗩吶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相信經過慢慢的發展之后,會再次繁榮起來的。
今日沁陽:應該不僅僅是我們沁陽有嗩吶,別的地方也有吧?
李金海:是。山東、山西、四川、河北、安徽等地都有嗩吶,這也像我們這兒的發展一樣,有著不同的流派,各自有著不同的風格特色。比如山西的就不像我們這兒的,他們沒有那么多的過渡,比較直來直去。
感覺河北的嗩吶發展還比較不錯,今年九月份去河北參加了一個全國吹歌藝術大賽,看到在那里嗩吶的發展正在繁榮,很欣慰。
今日沁陽:對于嗩吶今后的發展,您作為我們沁陽嗩吶藝術的非遺傳承人,有什么計劃和打算?
李金海:對于以后的發展,我也不敢說一定會怎樣。因為現在單憑吹嗩吶來養家糊口已經有些困難了,很多人都選擇了另謀生路。但是我覺得不管怎么樣,嗩吶是不會消失、斷絕的,因為不管走到哪里,我總能夠遇到一些喜歡嗩吶的朋友,或多或少,但至少不會沒有。
就我自己來說吧,在我有生之年,只要有人愿意學的,我就會毫不保留地教,能把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就很好。我也會盡自己所能去組織嗩吶演出,號召大家學習。希望能夠為嗩吶的傳承和發展盡一份力吧。【原標題:李金海談嗩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