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飾 清代,男子留長發(fā),將頭發(fā)梳成辮子垂于腦后。紳商富戶頭戴圓形瓜皮帽(青少年為紅頂,中老年為黑頂),身著綾羅綢緞長袍短褂,長袍為直領(lǐng)褊襟,長及踝,短褂為對襟,長及腰,罩在長袍外,夏季穿絲綢短衫,腳穿布襪、布鞋。普通人家只有在節(jié)日和喜慶時才穿“長袍短褂”,多為布料。貧民百姓平時不戴帽,冬季多戴圓形氈帽,穿褊襟短襖或襯襟短衫,長及臀部,有五對或七對布扣,下著大襠褲,長及踝骨,用帶子扎綁,布料多為土布,腳穿粗布鞋。民國時期,男子普遍剪了辮子,少數(shù)知識分子和富家子弟開始留分頭。小孩夏天多光頭,冬天戴大尾風(fēng)帽、虎頭帽,帽上綴銅鈴鐺,士紳官宦多戴禮帽,商人多戴紅色圓頂小帽,農(nóng)民冬扎頭巾夏戴草帽。士紳、官吏、知識分子開始穿中山裝,戴眼鏡,腳穿皮鞋,手上戴金戒指,拄文明棍,戴懷表。一般平民,衣飾無大變化,色澤單調(diào),多為藍、青、白、黑土布。50年代初,普通人家多穿中式粗布衣服,即對襟布衫,大襠敞腿褲,戴帽,穿千層底圓口布鞋。城市男子、國家干部多穿中山裝、軍干服、學(xué)生服、勞動服,褲子講究長些,拖地為好。60年代,“制服”、學(xué)生服進入普通農(nóng)家,質(zhì)地多為華達呢、嗶嘰呢、燈芯絨等耐用布料。“文化大革命”期間,以軍綠色服裝為時髦,機關(guān)干部多穿黃大衣。70年代,除農(nóng)村少數(shù)老年人仍穿大襟衣、大腰褲外,青年人多穿軍干服、塑料底布鞋或涼鞋,戴軍帽或“火車頭”帽,服裝色澤單調(diào),多為黃、藍、灰、黑等,的確涼、滌綸、腈綸、的卡等布料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80年代以后,服飾的發(fā)展變化很快,種類繁多,款式新穎,色澤豐富,穿西裝、茄克衫、運動衣、休閑裝居多。
女飾 清代以前,女子多穿繡花鑲邊褊襟衣裳,寬腿大褲,出門作客系百折裙或四扇裙,裙長沒足,穿繡花鞋,系綁腿帶,頭梳長辮,插鬢花,別簪子、發(fā)卡,戴耳墜、手鐲等。富家小姐佩帶金、銀、珠、玉等各種飾物。青年女子一般不戴帽,已婚女子將頭發(fā)梳成把,盤于腦后,中老年婦女多頂頭巾或戴黑色罩耳棉帽,俗稱“老婆帽”,小女孩冬季多戴繡花棉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老年婦女仍多著大襟衣,少女梳雙辮。80年代以后,女式服裝變化多樣,連衣裙、長短裙、休閑褲、牛仔褲、茄克衫、西裝、風(fēng)衣等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