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飛,再堅持一下,再走一圈就可以休息了。”昨日上午,在解放區新華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室內,49歲的王玉茹鼓勵兒子。26歲的兒子邱鵬飛正用雙手扶著雙杠,一步一步向前移動。
不到1歲時,邱鵬飛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腦癱,曾被醫生判了“死刑”。當時,所有人都勸王玉茹悄悄把孩子扔了。可面對懷里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她卻怎么也下不了狠心。王玉茹毅然決定將孩子留下來,一照顧就是26年。在她的精心照顧下,兒子不僅能夠行走,還能簡單與人交流。就連當初給孩子診斷的醫生都贊嘆,王玉茹創造了一個奇跡。
兒子先天性腦癱
她舍不得放棄
1987年7月9日,王玉茹生下了兒子邱鵬飛。孩子的降生給家里帶來不少歡樂。然而,幸福卻是那么短暫。由于飛飛是早產兒,經常感冒、發燒。飛飛五六個月大的時候,竟然還不會爬。王玉茹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連忙帶著兒子到醫院作檢查。
醫院的診斷結果顯示,飛飛得的是先天性腦癱,王玉茹驚呆了。她又帶兒子到北京的大醫院,可診斷的結果一模一樣。“回去進行康復治療吧,這樣的孩子只能一輩子躺在床上靠人照顧。”專家留下一句話,勸王玉茹帶著兒子回家。
周圍的人得知孩子的病情后,都勸王玉茹放棄孩子。可看著懷里的兒子,王玉茹怎么能放得下?“再怎么樣,他也是個生命,如果我丟下了他,會內疚一輩子的。”她說。
每天堅持按摩
精心照顧兒子
王玉茹決定要治好兒子,她辭去工作,帶著兒子四處求醫。只要打聽到哪里治療腦癱效果好,她一定會帶著兒子前去治療。
在邱鵬飛5歲那年,王玉茹打聽到江蘇省南京市某醫院可以注射腦活素治療腦癱,但給兒子打了幾針仍不見好轉。“那時,丈夫一個月的工資才70多元,一個療程就需要上千元。”王玉茹說。
帶著兒子回到家后,王玉茹試著幫兒子康復。“醫生給兒子按摩時,我就細心觀察,學會不少按摩方法。回來之后,我每天試著給他按摩。”王玉茹說。晚上兒子睡了,她就翻閱治療腦癱的書,一點一點地揣摩,一點一點地實踐。在她的精心照顧下,兒子不僅可以坐起來了,還能在家人的攙扶下走上幾步。
腦癱病人由于身體原因,極少與人交流。為了幫飛飛康復,王玉茹除了給他按摩外,還經常帶著他出門,幫他排解寂寞。飛飛不能長期走路,她就找人制作了一輛小推車,每天推著他上街。公園里,超市里,哪兒熱鬧,她就推著他去哪兒。
如今,全家人仍租住在解放區新華街道鑫源社區新生街電廠家屬院里。即便如此,王玉茹仍未放棄對兒子的治療。“不圖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樣,只想讓他早點‘長大’。”她說。
兒子身體漸好
母愛創造奇跡
兒子的病情稍有好轉,王玉茹又試著讓兒子開口說話。喂蘋果時,王玉茹就讓兒子試著說出“蘋果”的發音。進超市時,兒子想要什么食物,她都要求兒子試著自己說出來。終于有一天,飛飛突然對王玉茹說:“媽媽,我要吃飯。”那一刻,王玉茹沒說話,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雖然吐字不夠清晰,兒子的一句話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回報。
在鑫源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王玉茹為飛飛辦理了低保手續,殘疾證可以讓他每年做兩次康復治療。在王玉茹的悉心照顧下,飛飛不但可以簡單地與人交流,在家時還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生活起居基本可以自理。飛飛的身體一天天地好轉。有一次,王玉茹在街上遇到昔日給兒子“判死刑”的醫生,對方連聲稱贊,說王玉茹創造了奇跡。
昨日上午,拉著兒子走進康復室時,王玉茹輕輕地扶著兒子,讓他躺在按摩床上。趁醫生不在時,王玉茹輕輕地給兒子按摩身體。像往常一樣,她跟兒子說起了悄悄話:“飛飛,你快點好起來!你不是想去外地旅游嗎?只有你能照顧自己,媽媽才可以放心地帶著你出去。”
左圖 王玉茹扶著兒子來到康復室。 本報記者 王 冰 攝【原標題:今生牽著兒的手 勇敢前行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