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遠”。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也基本上處在畫面的下端,用來描摹崇山峻嶺再合適不過了。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運用高遠法的典型佳作。“深遠”按照郭熙的說法,則是“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說白了就是借給觀眾一雙千里眼,看得到萬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濃縮在畫面的尺寸之間。至于視平線則多處于畫作的上端,類似于現在說的“鳥瞰”。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一派群山莽莽、溪澗迴轉的無限風光,無疑都是拜深遠法所賜。“平遠”的視平線則處在畫面的中間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郭熙給它的定義是“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元代倪瓚的作品多呈現出這樣的視覺效果,像他的《漁莊秋霽圖》,三段式構圖,表現出太湖的云水朦朧,精致悠閑的小景山水。平遠的優勢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鐘靈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畫面上來。【原標題:郭熙論著《林泉高致》 傳統山水畫的"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