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 梁
8月17日,在沁陽市,當記者問起懷梆戲在當地的影響,73歲的趙玉清老人一臉興奮:“記得上世紀50年代,比我們出道早的老旦演員李銀成在這一帶名氣很大,曾經有順口溜說‘當地賣牛,要看銀成《上門樓》;脫褲當衣裳,要看銀成《反西唐》’。有一次懷梆劇團到濟源演出,王屋山上的人騎著毛驢下山看,兩毛錢一張的戲票塞滿了三抽屜。”
懷梆因發源于300多年前明朝時期的懷慶府(即今沁陽市)一帶、演唱時敲著棗木梆子而得名。懷梆的表演風格慷慨激昂、潑辣樸實,很合當地人的胃口,清末民初曾有“五府(今豫北、冀南一帶)皆懷梆”之說。趙玉清總結說:“懷梆的特點是直爽、可口倒,也就是可著嗓子唱。”
1955年懷梆劇團成立,17歲的趙玉清次年入團。只有小學文化的趙玉清長期刻苦自學,很注意不念錯別字,“比如屠岸賈的賈字不能念成jia”。但她更反對拘泥于古本和手抄本。趙玉清對一件事印象很深:當地有一人所藏的《逼上梁山》手抄本中,把 “寒門能御西風寒”中的“御”字誤抄為“卸”字,這個人反而說唱對的人是錯的。
趙玉清是懷梆劇團第一代五六個女旦角演員中的一個,先后主演過《紅樓夢》中的閨門旦黛玉、《穆桂英掛帥》中的青衣穆桂英、《三審劉玉娘》中的劉玉娘、《老少換》中的老旦媽媽等主要角色,是劇團的臺柱子。她認為,懷梆和京劇相比,唱腔設計顯得單調,需要不斷創新。她以《三審劉玉娘》中的唱段為例:“老天哪!劉玉娘前世遭下什么孽,到如今直落得這樣慘!悲切切我又把大堂來上……”作為一段欲死不能、想活也難的感情起伏,原來的唱腔設計變化很少,趙玉清把它設計成哭滾白、倒流水等豐富的唱腔轉換,演出時贏得了滿堂喝彩。
趙玉清目前是懷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唯一的女代表性傳承人,其徒弟張素禮由于學得好、唱得好,在觀眾中有”小玉清“的美譽。和只有小學水平的老師相比,張素禮屬于“科班出身”,學戲的主要方法也不再是口口相傳,而是照譜子唱。但在趙玉清看來,照譜子唱有利有弊,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演員根據個性、根據劇情需要進行唱法方面的即興創新,缺乏激情與感人的魅力,因為有些藝術元素是有限的曲譜傳承不下來的。【原標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懷梆傳承莫忘“即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