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焦作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2013/4/16 17:01:48 點擊數: 【字體:

 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核心提示

  大辮飄逸、蓮步輕盈、辮隨人舞的表演特色;高亢柔和、慢而不散、快而不亂的獨特韻味;吸納本土、取材生活、反映向善的文化內涵……如今仍保留于我市博愛縣柏山鎮下棋城等村的稀有劇種大辮戲,曾以其鮮明的特色深受人們喜愛。然而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之后,這朵藝術上的奇葩,如今卻如同雨中之枇杷、風中之燭火,能否繼續傳承下去,也成了老藝人的一塊心病。

  伴著墜胡低沉、婉轉的聲音,一位身著藍色戲服的旦角演員踩著手釵清脆明快的節奏,從幕后轉向了臺前。只見她蓮步輕盈,向前進了三步后又退了回來,而手中的大辮隨著腳步的移動時而輕揚,時而舞動如飛。如此幾個回合后,她才輕啟朱唇,發出了清脆響亮的“咿呀”之聲……

  1月9日10時許,在博愛縣柏山鎮下棋城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被臺上精彩的大辮戲表演感染了,喝彩聲長久不息……然而就是這樣精彩的演出,仍不免給人以遺憾。大辮戲第二代傳人,已73歲的老藝人朱寶祥搖搖頭說:“現在不行了,要是演員、樂器班人能湊齊,那時再叫你看上一出,保準你三天三夜不吃飯都不會覺得餓!”

  老藝人如此看好的大辮戲,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又有著怎樣的絕妙之處和傳神故事?演員和樂器班為何會湊不齊?大辮戲如今的處境怎樣?以后又將走向何方?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聆聽了老藝人的講述。

    歷史淵源

  江湖戲班入懷川生根發芽融本土

  民國初期的一天,一伙來自豫南地區的江湖戲班,在博愛縣柏山鎮下期城村擺起了戲臺。其高亢、柔和的腔調,獨特、新穎的唱法,讓聽慣了懷綁、京劇的村民頓感耳目一新,更讓人感覺不一般的是旦角演員背后的那條大辮子,甩起來飄逸悠揚。博愛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毋建莊說,這一切引起了愛好戲曲藝術的村民們的興趣,并給它起名大辮戲。

  擁有近萬人口的下棋城村,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文化氣息濃厚遠長。早在明清時期,村中就盛傳著各種民間小曲、秧歌、旱船、龍燈、武術、高臺火轎等文藝活動,村中七道街中,又有“一街耍老虎、二街耍龍燈、三街背花燈、四街高臺火轎唱小曲、五街鼓樂隊、六街七街唱懷綁”的說法。濃厚的文化氣息,也是大辮戲能在此生根發芽的主要因素。

  當時,村中擁有很高威望的紳士張生祿覺得該劇不錯,且豫北地區沒有,便和村內富戶張保賢、張保光、張保明三兄弟商量,打算興辦大辮戲班。幾天后,他們與戲班的馬老板商定,由戲班負責培訓村中的大辮戲演員。

  大辮戲究竟是如何傳入懷川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老藝人朱寶祥說,當時一個叫老逮和一個叫老蔡的大辮戲樂器師,從南陽來到張保賢家中打長工。恰逢張家辦喜事,想請個戲班熱鬧一下,老逮和老蔡便向主家提起了大辮戲。隨后,受主家委托,老逮、老蔡回南陽請來了大辮戲班。

  至于大辮戲是由江湖戲班帶來的,還是由謀生者介紹而來的,已無關緊要。關鍵的是它如何在此落地生根的。毋建莊說,經過一兩年的培訓,下棋城村的大辮戲班已見雛形。此后,大辮戲吸納了懷綁、京劇等劇種的動作特色,并融合秧歌、旱船、火轎等民間藝術的精髓自成一體,形成了具有明顯本土特色,僅在焦作地區流行的完整劇種。

    藝術特色

  高腔曲調舞大辮取材生活揚美善

  大辮戲有著怎樣的絕妙之處,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異鄉生根發芽?老藝人對此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大辮戲中的旦角演員,都有一條齊腰長的大辮子,表演時辮子要么隨著肩膀的移動而自然擺動,要么在演員手中轉動如飛,而這在當時盛行的懷綁、京劇中比較少見。“我就是因為喜歡這條大辮子,才學的大辮戲。”回憶起58年前偷了家里40多元錢買大辮子的經歷時,朱寶祥顯得很激動。

  毋建莊說,大辮戲以三起三落開腔,吐字技巧,聲音高亢而不躁、低沉而不亂,給人以清新曼妙的感覺。

  大辮戲落戶下棋城村后,先后排練了《劉大人私訪梁鄉縣》、《王文玉投親》、《老嫗婆勸家》、《李雙喜借糧》等50余個反映除暴安良、男女愛情、婆媳糾紛、孝敬父母、姑嫂賢惠的劇目,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另外,大辮戲操作靈活,生產演出兩不誤。朱寶祥說,演員自備行頭,農忙時散伙種地,農閑時外出演戲。

  獨特的藝術特色、靈活的操作方式,使得大辮戲在很短的時間內,紅遍懷川大地,也留下了很多難忘的回憶。

    難忘回憶之懷川大地領風騷

  大辮戲班形成后,在焦作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下棋城一帶曾經盛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三里五莊,誰不知下棋城小缸”、“少吃二斤油,看看小缸和小劉”。而小缸和小劉,分別是大辮戲第一代傳人朱廷富和王應勤的小名。

  “那時候可牛了,焦作西王封、李封、博愛蔣村、馬營村、武陟黃莊等地方專門來下棋城拜師。”毋建莊說,直到現在他們還不忘師恩,逢年過節還會來拜年,下棋城村也有了“大辮戲老師村” 的稱號。

  更讓老藝人倍感榮幸的莫過于在焦作舉辦的戲劇大匯演,那次大辮戲奪得了冠軍。

  1946年,焦作第一次解放不久,當時的焦作礦區政府在今天的市新華街附近舉辦了戲曲匯演,參加匯演的有懷綁和京劇。“大辮戲的戲臺位置剛好在角落里,剛開始時就寥寥幾個人看,根本無法與人家相比。”當年參加比拼的大辮戲第二代傳人,83歲的張連明回憶說,由于唱腔和表演上的不同,大辮戲很快就占了上風。“政府還獎了我們15石小米,可把我們高興壞了。”這次經歷讓張連明倍感自豪。

  難忘回憶之真鍘“鍘”真人

  大辮戲出名后,戲班經常被人請去演出。而劇目《鍘西宮》中真鍘“鍘”真人的表演,不僅震撼了觀眾,還“懵”了觀眾。

  “血都噴我臉上了,不會真把人鍘了吧?”

  幕布撤去,舞臺上一口鋼鍘擺在兩張長凳上,鍘刀前平放著一塊木板,與鍘刀留有一段距離。再用帷幕遮住木板與地面的距離,然后在帷幕前埋下焰火,此時真西宮早已藏在了木板之下。一聲“帶西宮”后,身著西宮服飾的假西宮,被按在了鍘刀之下……

  “開鍘”,隨著監斬官一聲長腔,焰火騰起……瞬間假西宮藏在鍘刀之下,鍘刀落下,真西宮則從木板下鉆出,只露出頭部面朝觀眾,然后,再將噙在嘴中的可食胭脂噴出,頓時前排觀眾臉上沾上了血腥……

  “其實就是演了一出‘雙簧’,點燃焰火以轉移觀眾視線。”當年執鍘的演員仍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出當時的場景。

  歷經近百年風雨滄桑,大辮戲獨領懷川風騷的年代已經走遠,如今大辮戲正面臨著失傳的處境。

    困境與出路 

  技藝傳承陷窘境風雨之后盼彩虹

  如今大辮戲僅在博愛的下棋城村、馬營村等地還有保留,且已經很難再湊出一個完整的戲班了。“由于經費缺乏,且學戲要吃很多苦,年輕人都不愿再干這一行了。”朱寶祥面帶愁容地說,1985年大辮戲發展了第五代傳人后,20多年內再也沒進過新人,長此下去大辮戲很可能失傳。

  這一現狀引起了當地文化部門和下棋城村委會的重視。下棋城村委會黨總支委員辛金霞說,從2006年開始,村里就與老藝人進行了座談,開始搜集整理大辮戲的資料,并投入一定的資金購買道具、燈光等設備,現在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會舉辦演出活動。

  但這些努力對于挽救一個陷入困境的稀有劇種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辛金霞說,他們正和文化部門聯系,準備將“大辮戲”申報為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使得這一稀有劇種傳承下去。

  對民間稀有文化藝術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期待在相關部門和老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大辮戲這一我市稀有的民間藝術之樹能夠常青。(李東明 付首鵬  常 琳)【原標題:大辮戲,窘境之下能否逢春】

  圖① 一些年過花甲的老戲迷經常在一起研討大辮戲中的技巧。

  圖② 大辮戲第五代傳人正在化妝。

  圖③ 這個簡陋的排練場地成了這個稀有劇種的大本營。

  圖④ 大辮戲第五代傳人正在演出,甩動的辮子引人入勝。 本報記者 翟鵬程 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焦作日報 2009-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