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焦作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只要我還有口氣,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

2013/4/16 16:52:54 點擊數: 【字體: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司馬村,每逢節慶,那質樸、渾厚而熱烈的二股弦戲便搭臺開演,鑼鼓聲、本鄉本土的唱腔聲響徹整個村莊。

  流行于鄉野的二股弦是什么樣的劇種?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丁瑞魁與二股弦有怎樣的淵源?是什么讓丁瑞魁對二股弦如此執著?為此,記者來到了武陟縣大司馬村,深入到全國唯一的二股弦劇團一探究竟。

  家庭熏陶與戲結緣

  “二股弦是土生土長的戲種,曲牌、唱腔和劇目都是本土的。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間,是個叫苗丁的人融合了經調和民間小調,將反映家長里短的生活小故事排演了出來,由此成了‘戲’。又因伴奏樂器是二股弦,就取名為二股弦戲。雖說它的發展時有中斷,但藝人們堅持口口相傳,使其傳唱至今。算下來,二股弦都唱了四五百年了……”提及二股弦,丁瑞魁格外激動,話里話外滿是自豪。

  現年78歲的丁瑞魁生于戲曲世家,9歲開始學戲。“我從小就喜歡聽父輩們唱戲,慢慢就迷上了,經常是白天上學,晚上學唱戲。”在父輩們口口相傳的教授下,他習得了二股弦的本色技藝,飾演的花旦、青衣、小生活靈活現。

  在那個文化娛樂相對匱乏的年代,二股弦撐起了鄉間民眾消遣娛樂的一片天。劇團在哪里演出哪里就引起一片轟動,一說哪村要唱戲,不管多遠大家撂下手中的活兒就跑去了。“俺在南賈演出了三天,臺下人山人海,老百姓聽得入迷,俺們也越唱越有勁。”丁瑞魁說,是觀眾的熱情激勵著他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二股弦也因此穩穩扎根民間。

  青黃不接處境尷尬

  歷經歲月的沖刷和沉淀,二股弦的韻味愈加醇厚。但隨著其他新興劇種的出現,它漸漸被塵封在記憶里。

  “想當初在戲樓、廟堂唱戲時,臺下黑壓壓全是人,有時甚至樹杈、房頂都有人。現在劇目也更新了,道具設備也到位了,可臺下聽戲的人除了當初的老戲迷們,再也沒有當時人擠人的場面了。”

  曾傳唱于豫北村莊的二股弦一度面臨走投無路的尷尬處境:劇團僅有36位老演員,其余都是農閑或者是劇團按天開工資才來劇團參演的,加起來人數大概有五六十人。即使這樣,有時還是連群眾演員都湊不齊。面對演員“青黃不接”的窘境,丁瑞魁仍頑強地帶領劇團唱下去。

  “劇團缺錢,俺們就趁著農閑打工掙錢,并且表演的收入全部入團,俺們分文不要。”這對于家境并不寬裕的老人來說,實屬不易。為了唱戲,丁瑞魁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補貼劇團。

  風雨飄搖之中,國家保護“非遺”的政策挽救了二股弦。在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扶持下,二股弦劇團“復活”了:2006年在河南師范大學演出,2007年春節在鄭州廟會專場演出,2010年在焦作師專表演,2013年初在河南省藝術中心演出,現如今正在武陟縣東馬曲村熱鬧開唱。

  倔強的“堅守者”

  “我對二股弦絕無二心,只要我還有口氣,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丁瑞魁對二股弦幾十載的堅守令人心生敬意,只是這古老的劇種是由36位高齡演員用自己的信仰撐起的,“不管是演員還是觀眾,年輕的幾乎沒有,我做夢都希望能收一些年輕人學戲”。

  那么二股弦的明天會如何呢?“政府扶持只能解決生存問題,關鍵還是要有更多的人關注它”,丁瑞魁說,之前村民們對于他的倔強很不理解,覺得唱戲賠錢搭工夫,還不落好。自己獲得“非遺傳承人”稱號之后,村里人對二股弦感興趣的突然多了,二股弦也重新獲得了大家的尊重。現在村里人外面的親戚朋友來時,大家都會自豪地說“俺村唱二股弦的丁瑞魁現在可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了不得呀,回頭你們也來聽聽戲”。老人說這是最令他欣慰的,因為二股弦重新被接受了。

  “光靠政府資金扶持還不中,關鍵得讓劇團有自己的生命力。演員有戲唱,唱戲有人看。”丁瑞魁說,決不會讓二股弦在自己這代斷了根。目前文化部門協助他們整理了數十本劇目,對一些不能再次登臺演出的劇目進行錄制,做成視頻資料,并移植新劇目,讓二股弦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而且下一步文化部門還要繼續申請省級、市級傳承人。(本報記者崔志堅本報通訊員王璐)【原標題:“只要我還有口氣,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方網 2013-04-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