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河南懷梆的戲里戲外

2013/4/16 10:14:19 點擊數: 【字體:


    初夏的沁陽,麥梢被太陽燙得發黃,田野上偶爾飄蕩著唱懷梆的聲音。

    懷梆的歷史比京劇、豫劇還要早。作為沁陽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懷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正成為沁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文化名片,不斷散發著悠遠、古樸、親和的味道。

    土生土長地方戲

    懷梆是流行于河南省西北部古懷慶府及周邊的一個地方特色劇種。懷梆形成于何時,它的來龍去脈如何,至今沒有發現可靠的依據。但一種普遍的說法是,懷梆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由社火、海神戲逐步演變而來,也叫老懷梆。

    懷慶府自然條件優越,各種資源豐富,歷史上被譽為“富庶之鄉”,各路商賈和文人墨客活動頻繁。元末明初,懷慶府一帶延續著一種鄉風民俗,每當逢年過節、廟會趕集、祭祀拜神,人們都要舉辦民間花會活動。花會包括的民間藝術形式十分廣泛,有社火、龍燈、高蹺、跑馬、旱船、剪剪花、風擺柳等。懷慶社火活動中有一種形式叫對戲。對戲的規模很大,人們根據某些歷史故事化裝成各類人物,手持刀、槍、劍、戟,打著旗幟,邊走邊舞,為社火活動的前導。這種對戲為后來懷梆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懷慶府南臨黃河,濟水、沁河、莽河、丹河流經其間,常有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是海王作怪。懷慶府又背靠太行山,屬北溫帶氣候,時有干旱,人們還以為是海王作怪。所以在明洪武、永樂年間,敬海神便成為當地百姓一種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祭祀時,在神像前擺設供品,桌上盤中擺放一條水蛇,組織一些藝人,不化妝、不登臺、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后逐漸演變為化裝登臺表演,故稱“海神戲”。海神戲的唱詞內容多是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當地民俗民情。打魚的劉老翁因黃河泛濫救人落水而死的傳說,后來就被編為懷梆戲《劉胡子打魚》。

    這種早期的海神戲經過長期的民間演唱,到明末清初已有季節性的懷梆班出現。清嘉慶年間,懷慶府已有較正規的懷梆班。說唱的腔調大都以懷慶口語音調為主。民間藝人將這一帶的俗曲小調、傳奇故事逐漸搬上了戲曲舞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受弋陽腔、昆山腔、亂彈和梆子腔的影響,經過不斷改革創新,海神戲逐步形成了板腔體系中的一支梆子戲——懷梆。

    可以說,民間多才多藝的農民,就是懷梆藝術的原始創造者。

    懷梆形成后,迅速在懷慶八縣分布開來。人們不但愛看,而且愛唱。

    廟會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懷梆戲了。懷梆那嘹亮的唱腔和伴奏聲,劃過天空,老遠就能聽見了。無論春夏秋冬,臺下總是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孩子們為了看清楚,很早就用凳子占了地方。開場鑼響三遍,戲才真正開始。

    經普查,懷梆在當地幾乎人人能哼會唱,從家庭院舍到田間地頭到處都可聽見懷梆的旋律。至今流傳有“賣房當地,要看懷梆戲”、“擔蒜賣姜,要看老懷梆”的俗語。

    櫛風沐雨向前行

    懷梆戲的發展,經歷了明代的孕育期,清代的成形期,清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

    懷梆形成之初,流傳極為困難。當時戲班藝人多由貧家子弟組成,沒有文化,學藝全憑師傅口傳心授,戲詞全憑藝人心中來。從事演唱的藝人半農半藝,活動范圍很小,發展緩慢。從清朝中葉到民國年間,懷梆戲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馬丑妞、李永泰、喬慶云、呂連人等一大批有影響的著名藝人。懷梆班日益增多,出現了同樂班、普慶班等許多戲班,從封閉走向流通,創造了與外地民間藝術交流、學習、借鑒、吸納的機遇,為民間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懷梆開始在戲曲種類中脫穎而出,為眾人所熱捧。傳統劇目已有300多出,內容多為宮廷變亂、衷心報國、征戰疆場、抗暴鋤奸,也有少量的民間故事、家庭生活。

    雖然懷梆戲的發展在史志中很少記載,但從戲樓的發展來看,也可以看出其發展、繁榮、普及的情況。沁陽市、濟源市、溫縣、武陟縣、博愛縣等地都發現有元、明、清時期的古戲樓、舞樓遺址以及修建戲樓、舞樓的碑文。特別是清明時期,各縣戲樓日益增多,遍及城鎮、村寨。僅清化鎮(今博愛縣所在地)竟有戲樓13個半。這半個戲樓是因為地方狹窄只建了半個,演出時再臨時搭半個。據統計,至民國時期,焦作地區共有戲樓417座。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先是抗日戰爭,后是解放戰爭,相當一部分戲班解散。新中國成立后,懷梆戲得到復蘇。沁陽1953年有32個劇團,1957年就有100多個。

    “文革”期間,一些演員被批斗,戲箱被燒毀,懷梆戲幾乎消亡。“文革”后,懷梆戲雖有復蘇,但演員處于青黃不接狀態,觀眾較以前減少。沁陽除縣懷梆劇團時有演出外,業余劇團只在過節時有演出。

    近年來,由于受外來藝術及電視普及的影響,戲曲演出市場出現嚴重萎縮。過去那種村村都有懷梆戲的場面不復存在。1987年到現在,沁陽市唯一的專業懷梆劇團現在每演出一場戲的報酬只有600至1000元。這樣的價錢對演出團體來說意味著只能維持劇團的存在,根本談不上發展。發到演員手中的工資在200元左右,演員每演出一場僅有10元的補助,這是演員難以糊口的數字,但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無怨無悔。目前,懷梆劇團每月演出不到10場戲,舉步為艱,生存困難。

    盡管如此,從1955年12月沁陽懷梆劇團成立以來,先后參加國家和省、市級戲曲匯演、調演、大賽20多次,其中獲國家級獎1次,省級獎6次,地市級獎14次;演員個人分別獲得國家、省、地市級獎項80多次。懷劇團也因此榮獲“天下第一團”稱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懷梆網 2010-09-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