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沁陽嗩吶
獨管吹出萬般情愫
2010年5月27日上午10時,雨,沁陽市西向鎮解住村一片清寂。一處民居中,一支超小型樂隊在吹打著,樂音在雨幕中傳出很遠很遠。
吹嗩吶的賀德義是樂隊主奏,他是沁陽嗩吶國家級傳承人。一個吹嗩吶的加上兩個吹笙的一個拉板胡的一個打梆子的,應記者之邀,這支超小型樂隊演奏了數支曲子。
第一支是傳統曲子“一枝花”,曲風喜慶,往往用在開業慶典、老人慶壽時,內容是表現“桃園三結義”義薄云天的情懷。
第二支是“大桃紅”,常用于結婚,曲調平穩悠揚,聽著曲子,我仿佛看到了宮娥彩女出宮,她們一對對一雙雙而出,步履從容,氣象富麗繁華。
第三支是“大開門”,“這曲子很特別,無論紅白事,還是各類慶典,一旦要辦上兩三天,第一天第一支曲子一定要吹這支,它高亢激昂地宣布,鄉間有樁大事開始了。”賀德義道。
從古至今,嗩吶一直是沁陽土地上的最強音,它如同“大開門”之曲,一次次高亢地宣布鄉間大事的開始。嗩吶一聲嘹亮,酷寒空氣當即變燥熱了,恬靜的陽光當即變飛濺了,困倦世界當即變興奮了。當它戛然而止時,鄉村會顯得出奇地靜。
沁陽嗩吶歷史悠久,受明代文化巨人朱載的影響,沁陽出現了許多嗩吶吹打班。沁陽嗩吶具有極強的模仿性,善于宣泄大喜大悲情緒,嗩吶的雜耍絕活也令人眼花繚亂。嗩吶音色明朗粗獷,演奏方便,既善于演悲,又善于繪喜,民間節慶、婚喪嫁娶及祭拜儀式上,沁陽人都要選擇嗩吶,民間流傳“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嫁閨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等俗語。
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沁陽當地政府重視民藝,嗩吶班發展到百余個,嗩吶演藝人員六百多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沁陽市還在1991年、1992年先后舉辦了河南省首屆“朱載杯”嗩吶大賽和沁陽嗩吶藝術節,來自新疆、湖北、山西、陜西、天津、河南、河北及解放軍等全國各地的20多支代表隊前來參賽,參賽者有300多人,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