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洲(中)、劉鳳翔(右一)在展示其得意之作絞胎透花瓷壺。
在前不久河南衛視播出的《華豫之門》鑒寶節目中,一名山東省的小伙子手捧兩個帶耳和帶蓋的罐閃亮登場。鑒寶專家評價說,這兩個罐是出自北宋時期的當陽峪窯絞胎瓷,工藝非常精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了不起的創造。目前,全球現存的絞胎瓷珍品不超過60件,市場估價每件15萬元,增值空間巨大。
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渴望,記者近日連續三天在這片舉世矚目、蜚聲中外的千年“瓷都”苦苦尋覓,試圖用相機探索當陽峪窯的秘密。
當陽峪窯位于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南距市區2公里。
在當陽峪村村口,國務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5月25日所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陽峪瓷窯遺址”石碑赫然醒目。在村頭的窯神廟內,記者目睹了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而立的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碑文記載了當年當陽峪瓷業之繁榮。“世利茲器,埏埴者百余家,資養者萬余口。”由此可見,當時當陽峪窯場星羅棋布,一派瓷業興盛繁榮的景象。
據史料記載,當陽峪窯又稱為懷慶窯、河內窯等,英國人稱為焦作窯,日本人和美國人稱為修武窯,而我國則稱為當陽峪窯。當陽峪窯從唐代開始燒制瓷器,到北宋后期達到巔峰。
在古窯址前記者遇到該村71歲的王有洲老人。談起當陽峪窯的事,老人滔滔不絕,當陽峪窯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上世紀30年代,英國人司瓦洛和瑞典人卡爾貝克在此大肆挖掘,引發了長時間的亂掘亂挖,加之水土流失及上世紀70年代以后農田建設、居民區擴建等因素,古窯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急需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
在王有洲老人家的小院里,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研制的絞胎透花瓷壺。
“這些絞胎瓷圖案有的像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似層巒疊嶂起伏不定,可謂變化萬千。記得小時候我隨大人下地干活時,絞胎瓷碎片隨處可見,有時還能撿到哨子、小馬、小人和小壺一類的成件,到上世紀90年代村里建水泥廠時還發現很多古時絞胎瓷碎片。”王有洲老人說。
當陽峪窯的燒制工藝,無論造型還是胎釉、紋飾都形成了獨特風格。其產品種類繁多,紋飾匠心獨具,從絞胎瓷到紅綠彩瓷,從剔劃花瓷到白地黑花瓷,從醬、紫釉瓷到宋三彩瓷,其中尤以絞胎技法最能代表當陽峪瓷器的獨特風格。
著名陶瓷考古學家、清華大學葉吉民教授在當陽峪村調查時說:“宋代絞胎裝飾瓷器除當陽峪外,河南寶豐、新安及山東淄博等地也有發現,但都不如當陽峪的精致。”可見,當陽峪絞胎瓷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價值。
可喜的是,從 2001年開始,省、市科技部門對焦作當陽峪失傳的絞胎瓷工藝重新認定并高度重視,并將其列為省、市科研攻關項目,對當陽峪絞胎瓷工藝進行全面開發。
記者在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看到,一件件富有生命力和極具地域特色的絞胎瓷藝術作品栩栩如生、如詩如畫,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