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高氏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

2015/12/17 12:28:00 點擊數: 【字體:

“高氏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

“壓干”也是古法造紙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高氏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

撈毛紙曾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高氏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

曬紙是很有技巧的

    引子

    “瓤撞好后抽出撞桿頭,擰干、擠凈撞袋里的水,再將細瓤倒入‘陷坑’。”高俊良說,陷坑就是儲漿池,一般是用四塊石板在地坑中扣成,長寬深大約1.5米。“陷坑一側要挖一個淺一點的小坑,作為人的立足之地,人站在小坑里,陷坑口正好與腰部齊平,便于操作。在陷坑里注滿清水,一般一個陷坑放3袋瓤,然后用耙桿反復攪拌、化泡,經過幾個小時的放置、沉淀,就可以撈紙了。”

    在老造紙師傅口中,撈紙有一個口訣:“挖一下,鏟一下,翻過來,掀起來。”意思是,雙手托著密度很細的竹簾子在陷坑里像舀水一樣挖一下,緊接著像鏟土一樣向外推一次,目的是讓懸浮在水里的細瓤均勻地吸附在竹簾上。竹簾從水中撈出后翻過來,蓋在趴臺上,將一邊的簾桿(竹簾兩側的木棍)輕輕壓一下再慢慢掀起,紙漿就留在了趴臺上,這道工序叫做“揭簾”。

    這一切都在趴臺上完成。趴臺是一整塊石板,大約2米長1米寬,四圍刻有水槽用來淋水。水槽跟陷坑相通,壓紙淋下的水又回到了陷坑里。

    “撈紙”的整個過程都是手工操作,是個苦活,不僅要不停地彎腰,還要將手長時間泡在水里。冬天,陷池里水很涼,撈上一兩簾,就得在熱水里暖一下手。因此,村民們常常在陷坑邊燒個小鍋,鍋里面放上水,以備暖手。

    根據紙張的規格不同,一簾能撈2至4張紙,每兩張紙中間用界布分開——界布是一條很窄的布條,固定在竹簾上。由于界布不沾瓤,所以起到分割的作用。剛出水的紙含水多,一張張摞起來大約200張,用木板進行擠壓使紙干爽,這叫做“壓干”。

    撈毛紙,一度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毛紙的規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2尺、1.3尺、1.4尺不等,正方形。

    女人負責將撈出的紙摞到圪杈上。“圪杈,是在‘丫’字形的樹杈上綁上托板等作為托紙的一種工具。”高俊良解釋說,把圪杈靠在墻根,將紙小心地掀起搭在鬃毛刷上,再一張張貼在墻上,鋪展刷平,這叫做“曬紙”。

    剛撈出的紙是濕的,又疊摞在一起,如果揭不起來這張就報廢了,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會付之東流。

    曬紙是有技巧的,貼在墻上的紙曬干后,先揭起一個角,叫“打紙角”,目的是為了順利揭紙不至于撕破。

    下一步就是點數、打捆。每40張為一刀,80張為一大刀,用折張分開,100刀為一繩。“這種紙是不經過裁剪的,四周是毛茬,一面澀一面光,所以大家都叫它‘毛紙’。”高俊良告訴大河報記者,因為是從水里撈出來的,當地人也俗稱“撈毛紙”。

    撈毛紙由于以植物為主要原料,純天然,無任何化學成分,綠色環保。

    以前,撈毛紙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必備品。它纖維長,有拉力和韌勁,不易斷,吸水性強,用途很廣:藥店、醫院包中藥,練毛筆字,卷煙花爆竹,包點心,包肉,蓋籃子,吸旱煙點火,包煙絲……

    撈毛紙這門古老的技藝不僅是沁河兩岸人民的發明創造,而且是他們興家立業的手藝,他們的日常生活、家族興衰,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無不和這門技藝息息相關。

    古法造紙技藝亟待得到保護

    根據沁陽地方史志的記載,明清時期,沁河北岸的高村、龍泉、魏村、常樂、長溝等十幾個村,幾乎家家有撈毛紙作坊,生產場面十分壯觀。村民們挑著毛紙走山西、下漢口、闖保定,沿街叫賣,不辭辛勞。

    新中國成立后,撈紙戶并入農業合作社,每個村的大隊、小隊都建有不同規模的撈紙作坊,所有成年人都參與到手工造紙的生產過程,幾乎家家都有“撈紙”師傅,手工造紙一直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其產品也因工藝獨到、質量上乘,享譽晉、冀、魯、豫、陜等廣大區域。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機械造紙逐步發展,由于機械造紙生產量大,成本較低,價格比較便宜,對傳統的手工造紙業形成巨大的沖擊,現如今沁河一帶的古法造紙手工作坊已經消失殆盡,而精通這項技能的人也越來越少……

    “撈毛紙作為一門產業,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有著令人難以割舍的情懷。”高俊良說起這門技藝充滿了深情,高氏古法造紙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后,他們正在想辦法予以保護傳承,“我們不能讓這門手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失傳,否則沒法給祖輩們交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