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中天一柱’三圣塔”系列之一 “圣祚之碑”高唱女皇“革命有理”

2014/2/17 15:37:02 點擊數: 【字體:

“‘中天一柱’三圣塔”系列之一 “圣祚之碑”高唱女皇“革命有理”
位于沁陽市博物館院內的三圣塔和碑廊
 
    2008年年底,記者來到沁陽,為的是大清海疆(臺灣)知府曹謹。河內縣(今沁陽市)是曹謹故里,死后葬在河內縣城南門之外,有墓在焉。

  古塔在眼前忽隱忽現,卻也始終沒把它納入心中。

  探訪曹謹遺跡,采訪當地專家,不時提及這座古塔。

  古塔名曰“三圣塔”。

  不是唐塔,而是金塔。其外似唐,其內似宋,實乃金塔耳——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即公元1171年。

  古塔在天寧寺遺址,天寧寺遺址現在被辟為沁陽市博物館。

  關于天寧寺,清道光五年版《河內縣志》云:“大云寺在縣城內東南隅,今名天寧寺。本隋文帝所置,名長壽寺。武后(武則天)改名大云寺。有(金)大定元年碑,后有塔,系大定十一年重建。”

  除卻縣志上的這幾次寺名更迭,天寧寺似乎迷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說起天寧寺,無論是當地專家還是當地百姓,都語焉不詳。

  但是,關于天寧寺三圣塔,“說道”不少:

  有一個瑰異的傳說——“金塔水井通東海”;

  有一個千年的傳奇——“三圣塔,地接天,壘塔不用刀砍磚”;

  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磚塔抱木塔,小閣托大塔”……

  關于“金塔水井通東海”,塔內有石刻“玉泉龍宮藏”;關于“三圣塔,地接天,壘塔不用刀砍磚”,塔的用磚,皆為量身定燒,自然不見刀之痕跡;關于“磚塔抱木塔,小閣托大塔”,因現在的金塔是重建之塔,早先的舊塔被包裹到了現在的新塔里面,自然也不難理解……

  盡管傳說與故事美麗瑰異,且為當下考古調查證實不虛,但沁陽人津津樂道的三圣塔,終究還是沒能勾起我的太多興趣——乃至沒想前去一觀一瞻。

  一座金代的古塔,在河南,是稀松平常的——盡管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乃至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

  不想看它,就是不想寫它:天寧寺模糊不清的寺史,讓我犯難發憷;倘若只寫塔的結構、藝術價值與建筑價值,不免艱澀,讓讀者難有興趣。

  盡管傲然挺立800余年的三圣塔作為“中天一柱”、沁陽的文化坐標,早已化入沁陽人的血脈,但它畢竟還只是積淀在沁陽人心中的一種驕傲。況且只是一種難以名狀的驕傲,追問他們,說來說去,也就只有上面寫過的那么幾個傳說與故事而已,幾句話之后,就沒下文了。

  這樣的三圣塔,盡管身為“國保”,《厚重河南》很難去寫,天寧寺很難“昨日再現”。

  不料,還是踏上了天寧寺遺址;不料,遺留在遺址的一通唐代《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給了我寫下它的滄桑的些許信心……

  “釋教開革命之階”而有女皇

  不想觀瞻三圣塔,只是不得不去。

  因為沁陽之行,為的是海疆知府曹謹。在沁陽,有關曹謹的最為重要的文物——《曹謹墓志銘》,卻嵌鑲在沁陽市博物館碑廊的新墻上。

  沁陽市博物館起于天寧寺故址,三圣塔就是博物館院內。當然,30多米高的古塔,是院內最為“刺眼”的“龐然大物”。

  新建的博物館大門古色古香,看上去宛如一座古廟山門。

  進得“山門”,驚見兩廂古碑對峙。

  如林夾峙的古碑盡頭,站著高插云霄的三圣塔。

  “山門”與三圣塔坐落在一條南北中軸線的兩端。

  兩者相距約百米,中間無遮無攔,只有數處稍稍高出地面的房屋遺址——這是天寧寺大殿悄然留在沁陽大地的歷史痕跡。

  看到林立的古碑,心中頓生一種莫名的激動:死掉的天寧寺竟然留下這不死的三四十通古碑,古寺舊史,自可重建。

  一盆冷水,當即澆下。

  “古碑都是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這兒是沁陽市博物館《河內石苑》。”陪同記者采訪的沁陽市文物局前局長李建興先生說。

  一時興奮,竟然忘卻自己的所在,不再是千年天寧寺,而是沁陽市博物館了。

  “在這幾十通古碑、經幢中,只有《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是天寧寺的。”李建興先生補充說。

  “怎么?大云寺碑?是不是武則天時期的古碑?”武則天與“大云”的關系,敏感而復雜,當為武周時代最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問題。

  “是呀。《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由‘太子中舍人、上柱國賈膺福撰文并書,睿祖康皇帝孫文林郎太原武盡禮勒上(就是勒石,‘勒上’乃應制之詞)。”李建興先生說。

  賈膺福是武則天的重臣,曾負責佛經監譯事務等,亦是武周時期的一代書家。武則天在神都洛陽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東西南北廣三百尺……天冊萬歲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號為通天宮。四月朔日……改元為萬歲通天。翌日,則天御通天宮……其年,鑄銅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神都(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其八州(其他八州)鼎高一丈四尺……鼎上圖寫本州山川物產之像,仍令工書人著作郎賈膺福、殿中丞薛昌容、鳳閣主事李元振、司農錄事鐘紹京等分題之……”賈膺福“善文,工書八分,筆法精妙,小楷尤工”,由他書丹的武周“修封禪壇記”,“永叔(歐陽修)、德父(趙明誠)皆稱(修封禪壇記)精妙”,而康有為則稱“《大云寺(碑)》亦有六朝遺意”。

  武盡禮“筆法精勁,當時宜自名家”,是武則天的本家,是故自稱“睿祖康皇帝孫”。

  “睿祖康皇帝”何許人也?乃東周平王幼子姬武也。

  姬武姓姬名武,武則天自認武姓源出姬武。

  武則天登基后,立武氏七世先祖廟于洛陽。她自稱武姓出自周朝王室,其先祖就是姬武。于是,周文王被追尊為“始祖文皇帝”,姬武被追尊為“睿祖康皇帝”。

  為了宣示自己革李唐之命的正當性,武則天不但自認是周文王后裔,以與李唐皇室認在老子李耳名下相抗衡,以回答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檄》詬病于她的“地實寒微”,而且還在佛經里尋找女性可為皇帝的理論依據,這就是她為彌勒復生,以回答儒家說道的“牝雞司晨”。《尚書·牧誓》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雌代雄鳴家盡,婦奪夫政國亡。

  既然在中國傳統典籍中找不到女人能當皇帝的理論依據,那么武則天只好把當時盛行的佛教作為她革李唐之命的理論工具。

  就在她革命的前一年,一個白馬寺和尚法明,向她獻上了《大云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人世間)主”。

  《大云經》曰:“即以女身,當王國土。”

  《大云經神皇授記義疏》:“……今神皇王南閻浮提,一天下也。”

  《大云經》曰:“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國土,悉來承奉,無違拒者。”

  《大云經神皇授記義疏》:“此明當今大臣及百姓等,盡忠孝者,即得子孫昌熾。”

  關于《大云經》,向有此乃薛懷義、法明等偽造之經的說法。(《舊唐書·外戚傳附薛懷義傳》云:“懷義與法明等造《大云經》……”)

  1935年,陳寅恪先生依據敦煌本《大云經疏》,考出《大云經》乃薛懷義等取后涼曇無讖舊譯《大方等大云經》,附以新疏而成,推翻了舊史所記武則天時有沙門偽撰《大云經》的說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9年01月1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