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人民日報》刊發毛主席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
陳照丕拿著報紙去找陳正雷:“小雷你看,毛主席號召打太極拳了,打太極不犯法了!”
“陳家溝根本不在山溝里!”看完梁家輝主演的《太極》系列電影,廣州陳正雷太極會館的幾位河南籍教練幽怨道,“拍得還不夠精彩。”
這是陳家溝和陳氏太極拳第一次以電影的形式出現在銀幕上,講的是陳氏太極拳門派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傳拳楊露禪的故事。
關于陳家溝的電影故事,本來應該再早30年——如果1982年電影《少林寺》上映的時候,電影《陳家溝》也能如期一起推出,陳氏太極拳門派的歷史也許會早一點改寫。
1979年前后,廖承志向香港電影界人士建議,可以拍拍少林寺。當時香港導演陳文接了招,在準備《少林寺》的同時,他也看中了陳家溝的故事。
接待陳文的是陳氏太極拳第11代傳人陳正雷和溫縣體委的王慶太。
“我們給陳文講了三天陳家溝的故事,最后他選中了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申如、陳恂如‘雙英破敵’的故事。”2013年8月17日,陳正雷給四百多名弟子學員講完太極內勁的理論課后,講起了這段往事。
陳家溝拍攝計劃,砸在了《少林寺》的選角上。
《少林寺》試片時,陳文所屬機構的負責人請來一堆武術界、影視界的人試片,大部分都說好,只有武術界的人不同意,原因是演員打的少林拳,“沒有一點少林拳的味道”。
“陳文說實話了,用的全是河南京劇團的演員。他們負責人一聽,惱了,拿起火機,把拷貝片燒了,罰了陳文5000港幣。”陳正雷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起來的時候,充滿了各種遺憾。
《少林寺》重拍,導演換成了張鑫炎,《陳家溝》項目泡湯。
“難道我們真的就做活化石、大熊貓,守著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過日子?” 2013年8月20日“第七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開賽前,陳正雷的兒子陳斌在“弟子理事會”上探討陳氏太極拳的未來。陳斌出生前一年,即1978年,陳正雷在湘潭初見顧留馨時,曾做過鄧穎超等人太極老師的顧留馨,還以為陳家溝陳式太極拳這一脈已后繼無人。
2009年6月,陳氏太極拳“四大金剛”的陳正雷和陳小旺一起入選陳氏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這次的“太極拳交流大賽”,除了兩位“非遺傳人”,同為“四大金剛”的朱天才也來了,獨獨缺了王西安。幾天前,他剛在距離焦作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溫縣縣城,做了七十大壽。看到三位站在臺上,臺下一片叫好。
傳承,是陳氏太極拳四百年的關鍵詞,而七十多年前,陳家溝的太極拳的確曾走到斷裂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