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在趕考的舉子身上,這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李邦彥一定熟知呂不韋的成功學。每個舉人都可能是潛力股,比如一百個舉人受過李家的恩惠,但凡有一個高中做官,李邦彥父子就等于有了后臺,小李爬往仕途的梯子就算是搭成了。
不久,李邦彥果然被薦入太學,成了宋朝大學生。大觀二年,以上舍高材生的身份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試符寶郎。前者的具體工作就是校對,給皇家典籍改錯別字、過濾敏感詞;符寶郎更關鍵,負責掌管寶璽,雖說職階不算高,但干這活每天都要跟宰輔級別的高官照面,升遷的機會大,官們也會給他幾分面子。就好比如今機關辦公室管公章的,你敢輕易得罪嗎?
以李邦彥的聰明和少年時練就的好口條,高官們非常受用,都夸小李能干,可以列入組織重點培養對象。《宋史》中說李邦彥“善事中人”,所以太監和皇上的近臣們“爭薦譽之”,很快就被舉薦為中書舍人,向最高權力中樞漸行漸近。至此,銀匠李師傅的投資成本不但收回,收益還翻了倍。宣和五年,李邦彥登上左丞之位,銀匠家出了個大宋國家總理,這還了得?
當了宰相之后,李邦彥頗以自己的老爸是個小手工業者為恥,恨不得改個出身,史上姓李的倒不缺名人,因此準備換個祖宗。他老媽知道了把宰相兒子臭罵一頓,老太太說:“宰相家生銀匠乃可恥耳,銀工家出宰相,此美事,何羞焉?”李邦彥一想老媽說得在理,才絕了換祖宗的心。
宋徽宗趙佶也很喜歡李邦彥。某次趙佶在皇宮里辦堂會,李邦彥親自下場和優伶一起演出,玩到High處,李邦彥脫了袍子無上裝表演,露出一身燕青似的花紋展示,還時不時地講個黃段子,把同僚們逗得七扭八歪。趙佶覺得有失體統,就提了跟哨棒追李邦彥,要他穿上衣服。李邦彥身手不錯,凌波微步了幾下就竄到樹上,捏著嗓子學粉頭跟皇上貧嘴:黃雀偷眼覷,不敢下枝來。這一幕君臣和諧的景象恰好被皇后目睹,皇后咬著一口銀牙低聲斥罵:宰相都這德性了,這國不亡了才怪!
這段典故出自《大宋宣和遺事》,“宰相如此,國焉得不亡”這句話應該是顯肅皇后鄭氏說的,鄭氏是太師鄭紳的女兒,后來死于金五國城,現在的黑龍江依蘭。【原標題:北宋宰相李邦彥:為皇帝跳脫衣舞講黃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