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澄(1444~1515),號知非子,武陟縣西陶鎮王順村人,明成化辛卯年登進士,明孝宗弘治年間出任肅州(酒泉)整飭兵備道副使,簡稱兵備副使,屬軍事行政官員。
明朝初年,大破元軍的征虜將軍馮勝從酒泉經過,見這里地勢險要,于是上表朱元璋“此咽喉要地,令關踞其中,當固若金湯”。朱元璋頒旨令建關,馮勝于公元1372年建關城于嘉峪山西塬,關以山名,始稱嘉峪關。
自馮勝創建嘉峪關,到李端澄主持修建關樓,在長達123年的時間內,嘉峪關只是有城無樓的一座黃土夯筑的城堡。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李端澄奉命主持在西羅城正門頂部平臺上修建關樓。在他的精心組織和認真監督下,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座三層三檐式、雕梁畫棟的大樓矗立在西門之上。登臨關樓,東西南北之情景盡收眼底,嘉峪關有城無樓的歷史宣告結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李端澄又接受了負責修建嘉峪關內城東西二樓的任務。李端澄按照他當年修建西羅城關樓的式樣、規格,組織施工。在內城東、西二門頂部平臺上,分別修建“光化樓”和“柔遠樓”,二樓均為三層三檐木結構歇山頂式建筑。工程于當年8月開工,由于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責任到人,各項工程進展順利,于次年2月竣工。經過這次修建,土城的面貌大為改觀。“磨磚砌就魚鱗瓦,五彩裝成碧玉樓”。三座關樓巍然拱峙的嘉峪雄關終于建成了,李端澄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
《敦煌雜鈔》中寫道:“弘治八年,巡撫許進出關,入哈密、吐魯番遁去。兵備道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重修肅州新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嘉峪關樓,在關西城門上,副使李端澄建。”在嘉峪關還流傳著一個“一塊磚的故事”。
相傳,當年的嘉峪關是“天蒼蒼、野茫茫,向前看,戈壁灘,向后看,鬼門關”的地方,要在這樣一個不毛之地建造關城,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當時負責建關的李端澄,招募了全國數百名能工巧匠,讓大家獻計獻策。一位名叫易開占的工匠脫穎而出,提出要想節省材料必須先繪出整個關城的圖樣,根據圖樣再制作出小模型,然后按比例放大,就會精確地計算出全部用料。易開占經過運算,算出關城全部用磚共999999塊。李端澄如數給了易開占預算的塊磚。有人不相信易開占能夠計算如此精當,偷偷藏了一塊磚,準備在工程結束時找個說法。沒想到,工程收尾時,偏偏少了一塊磚,李端澄一看相差不大,另找了一塊磚補上了。藏磚的人被感動了,于是拿出這塊磚并說明情況。參與筑關的人員震驚了,作為對奇跡的補償和展示,人們特意將這塊磚放在西甕城“會極”門樓后邊的一處狹窄檐臺上,以求永世的紀念。“一塊磚的故事”也不脛而走,在民間流傳至今。這既是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美與肯定,也給雄偉壯麗的嘉峪關增添了些許神秘的色彩。
李端澄墓位于武陟縣城西西陶鎮王順村東,2004年10月,武陟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踉S保金【原標題:武陟人主持修建嘉峪關關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