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雁無頭不飛,北平城三個最高軍政長官,張信投降,張昺、謝貴被殺,燕王的軍隊迅速攻占九門,控制了北平。燕王隨即傳檄天下,以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借口,宣布起兵靖難。由此而起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事敗被殺 子孫隱居
《明史·張昺傳》說:“初,昺被殺,喪得還。‘靖難’后,出昺尸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張昺遇難后,尸首被允許送回南京安葬,燕王占領南京后,卻又命令挖出他的尸骨焚燒,燕王為何沒有表現出勝利者的大度,反而變本加厲?至于“家人及近戚皆死”之說,明顯屬于誤記,當時燕王殺人很多,不少大臣被滅九族,甚至滅十族,但逃難四方的人也很多。那段歷史撲朔迷離,誤記并不奇怪,別說一般大臣,就是建文帝本人的行蹤,也是一大懸案。
“靖難之役”是一場很特殊的戰爭。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是叔侄,他還是不少朝廷將領的“一條船”或“大舅哥”,這么多親戚打仗,就有了一些很特別的場面。建文帝曾數次下詔,不許傷害燕王,以免背上弒叔的惡名。因為這個圣旨,朝廷將領竟然要對敵方最高將領手下留情,燕王生性勇猛,打仗身先士卒,數次陷入險境,都因建文帝的圣旨逃過劫難。燕王也不是毫無顧忌。攻打濟南時,燕王曾動用火炮猛轟,守將令人在城頭遍布朱元璋牌位,嚇得燕王趕緊下令停止炮擊。
戰爭打了三年,雙方各有勝負,燕王在宮中的“臥底”提出建議:走一著險棋,孤軍深入,直取南京。燕王依計行事,繞過所有堅城,率軍直撲南京。這次燕王進展順利,他先后兩次設伏打敗朝廷追兵,渡過淮河、長江,兵臨南京城下。
南京城以堅固聞名,花崗石為基,巨磚為墻,煮糯米為漿加入石灰砌成,但城墻雖堅固,人心卻不堅固。一些與建文帝、燕王是親戚的人,心眼活泛起來,谷王橞、大將李景隆負責鎮守南京西北的金川門,他們開門投降,京城瞬間失守。
雖然是諸多親戚之間的爭斗,但戰爭的本質畢竟是血腥的,血親之間的戰爭,可能有更殘酷的一面。南京城破,皇宮關上了大門,燕王不傻,當然不會攻打皇宮,當即在金川門按兵不動,他的如意算盤,大約是逼建文帝禪讓。這時皇宮沖天火起,燕王趕忙派軍前去救火,已經來不及。建文帝的歸宿,因此成謎。
燕王朱棣因此終生背負沉重的壓力。建文帝生死不明,對他始終是一個威脅,他因此派人國內、國外搜尋,鄭和下西洋因此而起。而輿論、民心,也對他大為不利,當時的人倫理觀念強烈,從士大夫到老百姓,內心深處都有單純而強烈的正義感,燕王篡位,必致天下不滿。對于當上了永樂大帝的朱棣來說,必須把責任轉嫁到建文帝大臣身上,以此讓自己解脫。于是他大肆追殺建文忠臣,齊泰、黃子澄等人都被滅族,最慘的方孝孺被滅了十族。
方孝孺學問、名氣都大,一開始永樂帝并不打算殺他,想利用他的名望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被方嚴詞拒絕。朱棣勃然變色:“你不怕滅九族?!”方孝孺昂首答道:“滅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果然下令滅他“十族”。“九族”包括外祖父、外祖母、姨表兄弟、岳父、岳母、姑表兄弟、外甥、外孫以及本族,朱棣算上方孝孺的門生,滅了他“十族”。
朱棣的邪火還發泄到女人身上,眾多建文忠臣的家眷,被送進“教坊司”當官妓,令詩禮之家,斯文掃地。《國朝掌故》記載:“鐵鉉妻楊氏年二十五,送教坊司。勞大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旋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門奏,奉圣旨:‘吩咐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在這場血腥的紛亂之中,也有不少人利用混亂“遁去”,建文帝是否逃走,成千古懸謎,而他的大臣確實逃出去不少,他們在城破當天用繩索縋城而去,有的隱身佛寺,有的隱身江湖,入山唯恐不深,隱藏唯恐不秘。張昺之子,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逃出南京,來到焦作北朱村隱身的。□首席記者 姚偉 通訊員 薛海濤 文圖【原標題:“一個村莊的精神圖騰”系列之二 寧可斷頭死 不作易主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