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許良鎮有村曰狄家林,村西竹園中有狄青墓。狄青是宋朝汾州(今山西汾陽)人,為什么會葬于此呢?據說,狄青郁郁而終后,家人準備將狄青的遺骸運回老家安葬,行前風水先生交代,靈柩行進途中,若捆綁棺木的繩索斷裂,就在該處擇地而葬。當運送狄青的靈柩行至現在的狄林村時,靈車突然發出咯嘣一聲,狄青家人慌忙檢查靈車,發現繩索已經斷裂,遂依風水先生所言在此擇地而葬。舊時盜墓之風甚烈,為了使狄青在陰間不受盜墓賊的打擾,狄家遂派人在此守墓,日久成村,命村名為狄家林,簡稱狄林。
別的地方都是用村、莊命名,為什么這里獨命名為林呢?這可是有點講究的。
《漢書·司馬遷傳》曰:“修之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意思為:具有以上五種品德的人,便可以列于君子之林。林,又是對具有高尚品德之人墳墓的尊稱,如孔子的墳墓稱為孔林,關云長的墳墓稱之為關林。狄青的墓為什么會與孔子、關羽墓享受同樣的尊稱呢?
原來,這狄青可是一位大英雄。他是行伍出身,善騎射。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此時狄青任延州指揮使。他驍勇善戰,率領士兵奪關斬將,“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他每戰都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膽怯。
范仲淹看狄青是個可造之材,授之以《左氏春秋》。狄青遂發憤讀書,悉通秦漢以來的將帥兵法。熟悉了兵書,狄青如虎添翼,屢建奇功,歷任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部指揮使、推樞密副使等。
公元1052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剛任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并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狄青受命之后,大刀闊斧地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令之人,軍威大振,接著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儂智高以為宋軍只是虛張聲勢,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卻趁敵不備,率兵火速出擊。他親自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后,前后夾攻,一戰而勝。還朝后,他被封為樞密副使。
狄青的赫赫戰功受到了朝野尊敬,朝野上下盡稱包拯為文曲星下凡,狄青為武曲星下凡。然而,朝中抑武重文的習氣很重,重用文臣、抑制武臣。王舉正、賈黯、歐陽修、文彥博等一干文臣紛紛上書請罷狄青,后來,受謠言中傷的狄青出判陳州,一年之后郁郁而終。
狄林村、狄青墓,碑銘、典籍都有記載。金天會十四年湯王廟碑:“許良西北有狄家林。”宋宣和六年施萬獻床記:“狄家林即此村也。”民國二十六年《河南省志·博愛采訪稿》對狄青墓也有記載:“狄青墓在縣城西北十余里狄林村北,相傳墓前植樹成林,因此成名。”
狄林村繼承了狄青熱愛中華民族、反對異族入侵、抵御外族入侵的光榮傳統。北宋末年,金人踐踏我中華國土,狄林村和許良、太保莊、七方、皂角樹等村,組織群眾進行抗金戰爭,在我國民族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