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塑像 (本報資料照片)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即皇位。他好道教,工書畫,通百藝,秉性昏庸,無治世之才。他任用蔡京、童貫,追貶良臣,致使奸佞盈廷、賢士絕跡。他懦弱無能,遇國家大事毫無主見,在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任用主和派,打擊主戰派,致使朝政日非,招致金兵大舉入侵。金兵的入侵嚇破了宋徽宗的膽,遂傳位于太子趙桓,即為宋欽宗。
宋欽宗也是一個無能的皇帝,他繼承其父的投降路線,致使主戰派受到壓制,軍隊得不到良好的訓練,步兵執不得戈、騎兵上不得馬,到了前沿陣地,一聽說金兵來了,都作鳥獸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兵部侍郎李綱為兩河宣撫使,“進次懷州,造戰車,以期集中兵力大舉與金人作戰,而朝廷下降詔,罷李綱所起之兵”。李綱上書給皇帝,憤怒譴責投降派說:“河北、河東日告危急,未有一人一騎以副其求,奈何甫集之兵又皆遣散,且以軍法勒諸路起兵,奈何以寸紙罷之,臣恐后時有所號召,無復應者矣。”投降派截留了李綱的奏章,“疏上不報”(康熙版《河內縣志》)。
本來兵部侍郎李綱調集大軍準備與金兵在河內一帶作戰,宋欽宗卻聽信主和派的讒言,把李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調集的抗金大軍,用一紙詔書就遣散了。李綱再次向皇帝上書,被主和派隱而不報,結果金人大舉南侵,一舉打到了京都汴梁。大宋向金國賠了500萬兩黃金、5000萬兩白銀,還有數十萬匹錦緞、馬匹,并且規定,沿途軍民不得與金人作戰。就這樣,好端端的大宋江山被拱手讓給了金人。
百姓們對賣國行徑,是深惡而痛絕之,紛紛自發組織起來參加抗金的民族戰爭。富有民族斗爭精神的河內人民,不屈于投降派的壓力,自發地組織了抗金民族大軍,與金人進行了大規模殊死的戰斗。
在太行的抗金大軍中,有一支特殊的軍隊,就是博愛縣許良聯村的隊伍。過去,許良一帶人口較少,要組織一支抗金隊伍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許良、荻林、七方、太保莊、吳村(包括現在月山鎮的7個村莊)等組成了一個聯村,各村皆以巷名命名,許良為許良巷,七方為七方巷,荻林為荻林巷,太保莊為太保莊巷,吳村為吳村巷。統一組織,統一行動,進行抗金斗爭,沉重地打擊了金人的氣焰。
康熙版《河內縣志》曾記載了太行縣(今博愛縣)人民的反金斗爭:“紹興七年,岳飛使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杰敗金人于沁水。梁興在河北取懷衛二州,大破兀術軍,斷河北金馬綱之路,金人大憂。”文中提到的太行就是現在的博愛清化鎮、沁陽的崇義;兩河即西河之東、東河之西,即今焦作、濟源、新鄉、安陽一帶。在岳飛、梁興的領導下,博愛、沁陽以及懷州、衛州的豪杰們不僅在沁水一帶打敗了金兵,而且收復了懷州、衛州(懷州即今沁陽、博愛、武陟、修武、溫縣、濟原一帶;衛州即今安陽、新鄉一帶),切斷了金兀術的退路,使金人大憂。”許良聯村人民的抗金斗爭,歷經南北兩宋,直至金、元帝國建立后,許良聯村也沒有松懈自己的斗志,各村仍以巷名之,表明了聯村人民不懈地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懷慶府籍大臣何瑭才改許良巷為許良鎮!跷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