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運五(1887~1955),原名鴻福,號禾霖,回族,開封市人。馬家祖籍南京,祖父馬永齡在南京經營花邊折扇業。嘉慶二十四年(1819),馬永齡遷居開封。馬家在開封除繼續經營豫盛永花邊折扇業外,同治三年(1864)開設馬豫興雞鴨店,后又開設豫盛昶皮毛土產店等。光緒十三年(1887),馬永齡去世,馬運五之父馬有義繼承父業。光緒三十年(1904)。馬有義與兄分立門戶,同年馬運五就讀于河南大學堂。次年赴上海,在其父經營的豫盛昶號經營皮毛土產業,加入上海內地商團。1911年辛亥革命時,馬運五隨商團在滬參加起義。
1914年,馬有義病逝,馬運五承繼父業,在開封經營"福盛恒"號(1926年改為"五福"號)醬果業。先后被推選為開封醬果業會董、河南總商會會董、開封商會委員、常務委員、常務理事等。1919年,當選開封商會公斷處處長,在任5年間,公正嚴明,頗得商界好評,獲司法部嘉獎,授予二等獬豸獎章。1921年,馬運五任開封賑濟委員,平糶廠長時,因辦事出力,廉潔奉公,獲七等嘉禾獎章,大紅十字獎章。同年,當選"五四"愛國抵貨運動開封國貨維持會調查主任。1925年,當選"五卅"愛國抵貨運動開封各界代表委員會委員。1928年,當選濟南蔡公時慘案愛國抵制仇貨運動開封各界委員會委員。在3次愛國運動中身體力行,積極奔走,同時還努力聯絡各界人士,支援焦作煤礦的罷工斗爭。
1938年6月,開封淪陷,馬運五因黃河決口未能西上逃難,"五福"及其分號被日本侵略軍搶掠一空,損失慘重。當時,馬運五特意留起胡須,祈禱禮拜,深居簡出,斷絕一切社會活動。雖經濟狀況不好,但寧愿坐吃山空。日偽數次利誘脅迫他出來任職,均以疾病推卻。1945年抗戰勝利后,馬運五當選開封商會常務理事,1946年代理理事長。
馬運五信奉伊斯蘭教,熱心為回族人民辦公益事業,曾與友人一起創建開封養正回民小學,獲得教育部授予的嘉祥獎章。他還向友人發起資助,在北羊市街開鑿一口甜水井,解決了開封城東部回民群眾的吃水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更關心民族團結問題,常向回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加強民族團結做了許多工作。他曾任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籌備委員。1950年10月,他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他深感這是一生中最大的光榮。他特別珍惜毛澤東贈送給他的那套毛呢制服和金星牌金筆,特地在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對那套制服備加愛護,只有遇上節日或重大政治活動才穿。
馬運五先后擔任開封市政協委員、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民主建國會籌備委員、省政協委員、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工商聯主任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1955年4月25日,馬運五在鄭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