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公元927-公元976)漢族,祖籍涿州(今河北)人,生于洛陽夾馬營,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死后廟號太祖,史稱宋太祖。他出身軍人家庭,自幼習武。948年,趙匡胤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之后屢立戰功。951年,郭威代后漢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升任禁軍軍官,之后官運亨通,不斷升遷。周世宗柴榮當政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就是禁軍總首領)。周世宗柴榮死后,恭帝柴宗訓即位。建隆元年(960年),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趙匡胤奉命領兵出征,行至陳橋驛,在部將和士卒的擁戴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后,先后攻滅后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長期動亂割據的局面,基本上統一了中國。他在位16年,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很有作為且英明仁慈的皇帝,也是推動中國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杰出人物。
后人評說:
范仲淹: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王夫之: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陳寅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