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rèn)識裴立人是在20年前,那時他是開封日化廠辦公室主任,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筆耕不輟。
4月18日,記者在裴立人的家中采訪了他。今年已經(jīng)70歲的裴立人天天都要讀《開封日報》,這是他每天的“必修課”。他告訴記者,多年來,他一直是開封日報社的優(yōu)秀通訊員。從2009年起,他被開封日報社聘為特約評報員。每天一份《開封日報》,從頭到尾,一字一字審讀,這個工作量不算小。他說:“我一直是《開封日報》的忠實讀者,我更加看重自己每天的評報工作,把評報工作看成是一分責(zé)任。”
如果說評報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那么寫稿則是他心境的真實表達(dá)。特別是退休后,他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寫作題材,經(jīng)常在居民小區(qū)、集貿(mào)市場等地用心收集開封方言,然后結(jié)合開封方言的演變,他整理編寫了《方言趣話》。他說,開封方言是開封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開封方言是開封歷史文化延續(xù)的載體,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地地道道的方言,那么這個城市的語言就顯得蒼白。于是在短短兩年里,經(jīng)過認(rèn)真收集整理,他先后整理編寫了《擱奄》、《合撈》、《刺撓》等方言趣話,受到廣泛好評。之后,他寫了一篇題為《做大方言趣話》的文章,呼吁要做大開封方言趣話,豐富開封文化。他認(rèn)為開封是古城,開封方言像“活化石”一樣,直到今天還“活”在開封人民的話語中,F(xiàn)在,來汴游客越來越多,如果他們不懂開封的方言趣語,在開封旅游時就會遇到語言障礙。因此,他建議有關(guān)部門盡快組織專業(yè)人員挖掘開封方言,匯編成冊,供來汴游客使用。
裴立人說:“我有八個字,即平淡、平安、寬心、開心。20多年來,我之所以能堅持寫作,從編譯幽默作品到創(chuàng)作散文,主要得益于心境。有了平淡的心境,就會把自己喜歡干的事情做得有聲有色。”上世紀(jì)60年代,裴立人從河南大學(xué)外語系畢業(yè)后,一直沒有放棄外語學(xué)習(x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沉浸在外國文學(xué)作品的編譯創(chuàng)作中,不知疲倦。這些年來,他編譯作品300多篇,并把這300多篇作品匯編成冊,分為寓言篇、詩歌篇、雜說篇、故事篇等部分,并為這本厚厚的集子起了一個很美的名字——《百花園》。采訪中,裴立人從書架上拿出這本厚厚的編譯作品集,上面印著三個字:《百花園》。裴立人不就是“百花園”里的辛勤耕耘者嗎?在20多年的創(chuàng)作中,他無怨無悔,兢兢業(yè)業(yè),淡泊名利,忘卻艱辛,用自己的勤奮,在“百花園”里精心采集著、耕耘著、收獲著。本報記者 楊杰【原標(biāo)題:裴立人:“百花園”里的辛勤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