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明代屠龍《畫箋》記載:“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這是對北宋宋繡的絕好評價。宋繡,即今日汴繡也。汴繡起源于北宋年間,以古樸、典雅、細膩著稱于世,尤其北宋時期的宋繡,上承古代刺繡的優良傳統,下開明清刺繡高度發展的先河,在中國刺繡史上無疑為刺繡之冠冕。在打造大宋文化品牌的今天,我們該怎樣重新認識汴繡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又該如何充分挖掘、利用這一珍貴的宋文化資源,讓她在今天重現奪目的光彩呢?
走向輝煌的宋代汴繡
11月16日上午,在位于晉安路的韓氏女紅·東京宋繡研究所,記者就汴繡這一話題,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開封市汴繡行業協會副會長韓玉琴進行了深入交流。
今年58歲的韓玉琴自幼喜歡汴繡,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汴繡的研究與創作,她主持指導繡制的汴繡作品多次獲省、國家級大獎,最近她創作的汴繡《忠孝圖》又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說起汴繡昔日的輝煌,韓玉琴滔滔不絕。
汴繡,亦稱宋繡,歷史悠久,為中國五大名繡(宋、蘇、湘、川、粵)之一,素有“國寶”之稱。宋繡分為欣賞品畫繡和實用性刺繡兩大類。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300多名繡女,刺繡的繡畫分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另外又專門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日用品,所以宋繡也被譽為“宮廷繡”或“皇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另外,條件優越的名門閨秀宋繡成就最高,故而宋繡又被稱為“閨閣繡”。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文繡院誕生了。
宋代不僅官繡盛行,民間刺繡也極為興盛。據《東京夢華錄》載,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可謂一個專業刺繡區。宋代的汴繡,可以說遍及京城的各個角落。
韓玉琴說,宋代刺繡較過往朝代的刺繡作品相比,其突出發展表現為三大特點:一是宋繡在題材上,分為藝術欣賞品畫繡和實用品刺繡兩大類,而唐代以前刺繡以實用品為主,有少量的宗教題材刺繡;二是在針法上,宋代之前只有鎖繡、平繡、平金等少量針法,宋代則有擻和針、編針、平套針、鋪針、旋針、施針、刻鱗針等一二十種;三是與名畫、書法緊密結合,像騰昌佑、黃鑒、崔白、徽宗等人的繪畫以及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法都在織絹上用針繡重現出來。
除此之外,由于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發達,宋代的刺繡開始真正走向市場化,當時民間的繡品交易十分興盛,市井中也首次出現了專門從事刺繡行業的人員和店面。
由于宋代刺繡技藝高超、題材廣泛,歷代文人學者對其多有褒美。《東京夢華錄》稱其“金碧相射,錦繡交輝”。《法秘藏》寫道:“宋人之繡,針線細密……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喋之姿,佳者較畫更甚。”記者在韓玉琴老師收藏的《中國織繡服飾全集》(刺繡卷)中,看到了收藏于臺北博物院的《菊花簾圖》等北宋刺繡作品樣圖,其所流露出的雍容華貴和縝密細膩的針法,無不令人贊嘆。

宋繡《菊花簾圖》
傳承汴繡文化責無旁貸
韓玉琴老師說,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刺繡藝術的發展一直相當重視。1954年成立7人繡花小組,1956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發展為開封汴繡廠。改革開放以來,汴繡工藝不斷吸取國內各繡種精華,優秀的汴繡作品不斷涌現。汴繡成功繡制了文萊達魯薩蘭國的國王繡像,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及其夫人的繡像,以及我國領導人鄧小平、劉少奇等人物肖像,繡制的《清明上河圖》、《百駿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等繡品多次獲得國家大獎,有的精品被國外友人重金購買與收藏。如今,開封市從事汴繡經營的店鋪、作坊有近百家,從業人員近萬人。汴繡作品的題材也不再局限于過去的花鳥山水古畫,而是涵蓋了油畫、素描、寫意畫甚至是攝影作品等各類題材,汴繡作品的市場經營情況也越來越好,汴繡藝術漸有復興之勢。
盡管如此,與其他繡種相比,汴繡的市場化發展仍有較大的局限性。韓玉琴以蘇繡為例,進行了比較。在知名度方面,由于蘇繡興盛于明清時期并延續至今,其自近代以來一直聲名遠播,享譽海內外。而汴繡由于宋代之后盛世不再,如今即使重拾也屬于斷代繼承,要恢復其在宋代時的知名度并不容易,甚至有些其他行業的民間工藝家也不知道汴繡的存在。而在經營規模方面,蘇繡號稱有“十萬繡娘”,其產品覆蓋全國,遠銷全世界。韓玉琴感慨道:“在市場運作上,我們確實應該向蘇繡學習,盡快縮小差距。”
談到汴繡藝術今后的發展,韓玉琴說出了自己多年的3個心愿。其一是希望借助此次打造大宋文化為契機,籌建一座汴繡博物館,收集和展示從宋代到當代的刺繡歷史、刺繡文化,收集和復制宋代刺繡精品,在防止優秀作品流失的同時,也可以把汴繡作為宋文化的一面呈現出來。其次是希望發揮開封旅游城市的優勢,建立一個宋文化基地,把汴繡和其他帶有宋代特色的民間工藝品集中展示出來。提高大宋文化的知名度。再次是希望重現宋代“文繡院”或“皇家繡院”,展示汴繡的制作流程,既可以作為旅游觀賞景點,又可以把制成的作品出售,一舉兩得。
除了這些建議,韓玉琴表示,今后要密切結合大宋文化來創作一些汴繡新作品,題材主要有宋代的人物、書畫、名勝古跡、民間故事等。從表現形式上可以有繡畫與實用品,(披肩、仿宋龍袍、肚兜等)。另外可以把宋詞的意景進行繪畫和刺繡。“咱啥也不圖,就是希望能把汴繡藝術發展和傳承下去。”這句話出自韓玉琴之口,也表達了汴繡人共同的心愿。【原標題:汴繡:絨彩輝煌,繡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