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收藏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出現在北宋。作為北宋都城的開封,在收藏史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原帝都輝煌文明,為收藏提供了肥沃土壤,在開封所積淀下來的收藏文化年久厚重、流傳深遠。與這座城市以及相關朝代有關傳世藏品中,不乏品種稀少、工藝精美的傳世之寶,歷來為史學界和收藏界人士所推崇。
宋代自開國至徽宗趙佶,歷經8位帝王150余年,帝王收藏異常豐富。宋太祖好讀書藏書,在《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記載:“上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宋太宗更嗜讀書藏書,曾多次說:“朕每是所為,自有常節,萬機之暇,不廢觀書,喪亂以來,經書散失,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寫購募,今方及萬卷,千古治亂之道,并在其中矣。”因此,他不惜動用行政手段,在位期間多次下詔求書。宋真宗以后諸帝也保持了宋太祖、宋太宗的傳統。宋真宗自謂:“朕聽政之暇,惟文史是樂。” “在東宮時,惟聚書為念。其間亡逸者多方搜求,頗有所得。今已類成正本,除三館、秘閣外,又于后苑各存一本。”咸平四年(1001年),他曾下詔購求遺書。
宋代宮廷收藏的興起,是從收藏圖書和書畫開始的。宋初3個藏書館由于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宋太祖當政后,即令再建3個藏書館,并親自規劃,建成后,共藏書8萬多冊。端拱元年(988年),又“置秘閣于崇文院,分三館之書萬余卷藏秘閣。淳化三年(992年)重修秘閣”。宋王朝建立后,設立翰林書畫院,羅致各地畫家。后周郭忠恕入宋,太祖任為國子博士。后蜀黃笙、高文近父子均隨蜀主孟昶入京。宋初畫院可謂網羅了五代末的主要畫家。太祖平江南,除搜羅籍典外,也很注重搜羅名畫,得王齊翰的《羅漢圖》,即位不久就下詔諸州搜訪先賢筆跡、圖畫。淳化元年(990年),他以古畫藏秘閣,其中有顧愷之畫、王維摩詰像、韓幹馬、薛稷鶴、戴嵩牛、李贊華的千角鹿、黃笙白兔等。宋仁宗能畫,常畫馬為戲,內臣多得之。宋徽宗更是著名畫家,人物、山水、花鳥、墨竹,無不精工,他所搜集的名畫倍于前朝,編為《宣和睿覽記》,凡1500件;又將御府所藏繪編為《宣和畫譜》,所收畫家達231人,作品6396件。他大興土木,擴建畫院,健全畫院組織,以米芾為畫學博士,設學諭、學錄、學正,大興畫學。宋欽宗亦能畫,曾畫《十八學士圖》賜群臣。宋高宗的人物、山水、竹石畫,亦有天然之趣。
宋代諸帝均尚文抑武,有力推動了宋代文化的發展,更帶動了書畫收藏。宋代書法藝術也很發達,形成了與唐代不同的風格。宋太宗遣使購募歷代帝王名臣墨跡,編成著名的《淳化閣帖》十卷,為宋人和后世臨書提供了極大方便。宋真宗、宋仁宗均工飛白,歐陽修、蘇軾均撰有《仁宗御飛白記》,文同撰有《仁宗飛白書序》。宋神宗喜徐浩書,宋哲宗喜鐘、王書,而宋徽宗則自成一家,即鐘情于著名的瘦金體書。除《宣和畫譜》外,宋徽宗還把御府所藏歷代書跡編為《宣和書譜》。宋徽宗時,《淳化閣帖》棗版已爛,他命蔡京重刻《大觀帖》,摩勒之精勝過《淳化閣帖》,為歷代書法家所推許。宋徽宗也是北宋末年最大的古玩鑒藏家,他利用權勢在全國范圍內搜集各類古物,最多時總數達數萬件,其即位后在民間征集書畫,以至“秘府之藏,沖軔真溢,百倍先朝”。同時,宋徽宗對皇室藏品做了大量保護和整理工作,將宮內舊藏重新裝裱,并親書畫題與標簽,世稱“宣和裝”。他命令侍臣將宮內書法名畫編成《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對藏品的作者簡歷、品名、數量均作簡要記錄,宣和內府所藏魏晉至北宋的書法名畫7044軸。宋高宗也是書法名家,初學黃庭堅,繼學米芾,后專學二王,頗得其風骨。
宋朝帝王一直保持著重視收藏的傳統。宋太祖和宋太宗在統一全國時,南唐、后蜀、吳越諸國宮廷的書法名畫,均被作為戰利品運往東京。宋太宗對書畫收藏尤為重視,他即位之初便“詔天下郡縣搜訪前哲墨跡圖畫”。此后經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等150余年收集,至宋徽宗時,宋朝帝王收藏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宋徽宗極大地提高了收藏品的利用價值,他命太監每隔10天,將兩匣御府圖軸送到畫院,供學生觀摩鑒賞。除庋藏古籍字畫外,宋徽宗對金石玉器也頗重視,從大觀初年(1107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編纂的《宣和博古圖》一書中著錄了宋徽宗在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銅器839件,集中了當時所藏青銅器的精華。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滅亡,秘書寶藏大半損毀,或為金兵掠走,或散佚民間。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后,便著手搜求從北方流傳來的書畫,也通過與金人往來,交換索回部分作品,以圖恢復宣和舊觀。據楊王休《宋中興館閣儲藏圖畫記》記載,所記為1160余軸,僅為《宣和圖譜》所記之數年的五分之一。宋高宗同宋徽宗一樣,對所收古書畫作品均重新裝裱,并親自過問其步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