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古雅 蘊藉內斂——胡秋萍書法藝術賞析
2014/7/28 16:29: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品讀胡秋萍的書法作品,能夠傳達出一種"氣足"的信息,其作氣象高古、氣韻典雅,既恣肆遒健雄渾豪放,又蘊藉內斂,淡逸明朗,溫潤動人。
"氣"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孟軻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養吾浩然之氣";曹杰主張"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謝赫的"氣韻生動"更是成為品鑒中國書畫藝術的核心標準。歷代文人對"氣"均有精辟論述,從胡秋萍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在書法創作中對整體的氣象、氣勢、氣韻以及筆氣、墨氣的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這也是構成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胡秋萍書法作品流露出的雄強勁健之氣勢,一直為書界同道所嘆服。她的大草樸厚沉穩,結體夸張,以簡勝繁,又清逸灑脫,極富藝術感染力。解讀其作品,可感受到她在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承中,自覺地進行了創新和探索。她在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承中不是簡單地摹仿前人的構成和技巧,而是結合自己的獨特體會去進行臨寫,是用心參悟精神和內在的韻致,并在其創新過程中把哲學理念,文學意境,美學理念有機地融合于筆端,把筆墨技法和意識修養統一到創作之中。把傳統書法中的精華按照自己的審美思想進行取舍,著意強化運筆的節奏感和線條的精神性,以多變的運筆和線條營造出新的視覺和精神美學形式。正是這種長期的磨礪和鉆研,使其作品漸趨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書風。
中國傳統書法的主題,最大程度地踐行和彰顯了中國傳統的"心性"文化,將"心性"從隱性的心態活動通過紙、筆、墨訴諸于文化視閾。因此說,傳統書法的主題是靠"養",但流于"平"。胡秋萍的書作不像現代、后現代,很多書家作品的主題是靠"做"出來,她是在基于繼承之上的超越,是把"心性"思想作為支撐,通過融入自身的書法理念和時代精神,完成傳統筆墨的現代轉換,從而更準確、更完整地延展了"心性"的內涵,更趨至書法的藝術真諦。
胡秋萍早期的書法作品,是以王鐸理論為皈依,把金石書風的篆籀氣與之化合、創新,近期又追求古雅、內蘊、淡然雅致,其間體現出了其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執著努力與探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融合已成定勢。古老的中國書法藝術如何創新,如何賦予其時代精神,表現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再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魅力,是胡秋萍多年來踐行和思考的重要課題。從她的作品中我們既可感受到她試圖探索一種更為宏廣卓大的,與天地大道合一的精神追求。那洋洋灑灑、氣勢恢宏極富表現力的大草書作,空靈淳厚、行云流水般地自然飄逸,直達筆情墨趣精微奧妙之靈魂,充分展露出了她的靈性、才智和情懷,能給人一種直指佛心的心靈感悟和震憾。
看一位書家旨趣的高下,不僅要看其書技功力,還要看其學養和境界的高低。胡秋萍敏于行而訥于言。于藝術,她默默耕耘,不慕時風,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對人事,她坦蕩誠摯,謙和低調;對慈善公益事業,慷慨大方,奉獻愛心。這在藝術市場化的今天,其超脫的表現實為難能可貴。
胡秋萍在她的書法藝術道路上,一直堅持手腦并用、博涉約取、兼收并蓄,并能執著探索和創新,她善于發現攝取不同藝術門類中感動她的東西,不斷豐富其書作人文內涵,使其書法作品更富現代氣息和意蘊深厚的傳統文人格調。如今,胡秋萍已是書法界頗具代表性的女性書家,我們相信,只要她能一如繼往地堅持下去,不斷提升認識和境界,定能走向一個更加開闊的新境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