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商貨的駱駝隊緩慢行出城門,大橋旁邊的攤販正在售賣刀剪雜物,負荷過重的大船由纖夫用力拉扯著前進 在畫家張擇端的筆下,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在《清明上河圖》的長卷中一一呈現。
現在,隨著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化項目《走進清明上河圖》落地武英殿,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正以一種特殊的“立體化”方式展示給觀眾。面對宋代風俗畫表露的濃郁生活氣息以及大眾化審美追求,觀眾覺得非常親切。
風俗畫承載大量歷史信息
“風俗畫”,在《中國美術詞典》中解釋為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宋代風俗畫題材寬廣,包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娛樂祭祀等多方面。《清明上河圖》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
在《清明上河圖》中,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坐船的,有行路的。街道兩旁茶樓、酒樓、當鋪、作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此外,還有賣茶水的、看相算命的、拉纖跑船的,種種行為不一而足。
這幅傳世名畫不但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杰作,畫作本身所承載的大量歷史信息也成為研究宋代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依據。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宋代經濟史研究專家汪圣鐸在接受《世界新聞報 鑒賞中國》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宋代風俗畫是文字史料的補充,為宋史學家們提供了形象化的資料。《清明上河圖》是其中的典型。為了看清畫中細節,專家們經常拿著放大鏡仔細觀摩。有些宋史學家曾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專門研究,并出版了專著。
例如,從風俗畫中可以看出古代市場形式的改變。唐代市場是封閉式管理,有圍墻、監視臺,還有衛兵守衛。開市閉市時間都有嚴格規定。從《清明上河圖》可見,宋代市場開放程度無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