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場后街
商場后街位于市區中部,南起自由路中段,北至鵓鴿市街南口與鐵佛寺街東口,長約260米,是一條商住混居區。因在大相國寺之東,宋代時曾稱相國寺東門大街,也稱第五甜水巷。
說起甜水、苦水來,它對開封人可謂影響深遠,截至上世紀70年代,開封普遍安裝和使用自來水以前,開封人食用、洗涮都使用井水。而開封的井水卻有甜水和苦水之分,甜水食用,苦水味澀,不能食用,而甜水井較苦水井數量要少得多,故開封街巷名中就有不少以甜水井名的記載。如侯嬴井、玉泉井、三眼井、老井沿等,這第五甜水巷的巷名也是其中之一。
據說,從今自由路中段東口起,由東往西宋代時有五條甜水巷,從第一甜水巷起數到今商場后街恰好是第五甜水巷。明代時巷名簡化,人們只稱第五巷,省去甜水二字。與它同時代的第四甜水巷——第四巷,巷名一直維持到開封解放后才改名稱作生產街。
第五甜水巷——相國寺東門大街,千年來又是一條頻繁改名的街巷。前面已經說過,明代時簡化成了第五巷。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河臣奏請清帝在汴城第五巷南口西側原張尚書府舊址建黃大王廟(黃大王指明人黃守才,其人善識水性,涉洪流若平地,久旱泉涸,指地得泉,取之不竭)。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伊洛交溢,湮沒村舍,黃至水消;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河決荊隆口(亦稱金龍口,在封丘縣境內),黃下埽堵口成功;杞縣久旱不雨,黃沐手焚祝:大雨果至,人多言其功。清帝敕封其為靈佑襄濟顯惠黃大王(在黃河嘉應觀主大殿內受主祀)。第五巷因處于廟東側,乃改稱黃大王廟胡同。黃大王廟廢后,長期為消防隊駐地,現為億龍兒童生活廣場。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二月,馬道街南頭路東興建河南省第一商場,俗稱東商場,號稱“中原第一”,第五巷——黃大王廟胡同因正處于商場之后,再次更名為商場后街。后第一商場毀于火,但商場后街街名一直未改,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