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后河街
開封市區西南部,中山路中段“州橋(正名天漢橋)遺址”大街西側的背后,有一條東西走向長約270米的居民小街,叫做后河街。它西起延慶街,東至原開封皮鞋廠后墻(今三毛時代購物廣場樓后的一座居民樓后),該街無東口,但中部北側有一道口通大紙坊街,所以又不能說它是單口巷。此街宋代時系汴河故道。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河道》載:“……中曰汴河……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次曰州橋,正對于大內御街……西去曰浚儀橋……”(由東向西,按順序州橋是第七座橋)按今日地理位置觀察,后河街位于州橋與浚儀橋之間,與《東京夢華錄》所說完全相符,故說它是汴河故道的一部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宋代以后幾經黃河水患,汴河淤塞,已失掉宋時航運功能。明代時后河街這一段汴河,因上下堵塞,雖然淤積,但仍存有河道,只是水無流處,久而味臭,故曾稱為“臭河兒”。
截至1948年,開封解放前這里還存有一條又窄又臭的小河溝。按原來汴河的流向講,它應該向東與州橋相通,清末民初的情況,目前尚未發現有關記載。而據我了解,上世紀30年代初,中山路中段大街已將此段河道與州橋阻斷,成為今日這種格局。后來由于群眾陸陸續續在這段河道兩岸搭起席棚、草屋,河溝也逐漸被填平,才形成了街道,群眾就起名叫它“后河街”,言在州橋之后也,或有人講,因其在中山路、大紙坊街、小紙坊街3道街之后而名“后河街”。
解放后,后河街的席棚、草屋逐步被改建為平房瓦屋及樓房,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后河街路北一側因靠近大紙坊街,已全部改建為商住樓;路南一側西頭也和小紙坊街西頭一起改建成居民生活小區,只剩下小區以東路段仍是舊式民居。由于它位于市區,街西口往北150米即是延慶觀,往南不遠又是新建的“開封府”景區,交通便捷,是一個很適合人們休閑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