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流派最早劃分為豫東調和豫西調。后來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長馮紀漢提出劃分四個流派的問題,即又加上了祥符調和沙河調。1962年河南省舉行老藝人匯演,經原河南省豫劇院藝術室整理,將四大流派的唱腔匯編成集,共分為四部,以后在社會上就傳開了豫劇的四大流派。
(一)豫東調流派的特點
“豫東調”即指鄭州以東,以商丘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它的唱腔比較高昂、活潑,曲調比較華麗。常用音域為bE調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為“上五音”。調式為七聲徵調式,音階排列為:5 6 7 1 2 3 4 (#4) 5。豫東調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從上例來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點,唱腔有著濃厚的豫東調風味,下韻均落在“5”上,從調式來看是典型的“5”調式。但豫東調的板胡目前已經不用五度定弦了,變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應的有了變化,這也是豫東調伴奏上的一個進步。
演唱豫東調得比較有名望的藝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馬金鳳等。
(二)豫西調的基本特點
“豫西調”指鄭州以西,以洛陽為中心的“西府調”。曲調較為低平,常用音域為D調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稱為“下五音”。調式為七聲宮調式,音階排列為“12345671”。演唱豫西調比較有名的藝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藍田、王二順等。
(三)祥符調的基本特點
“祥符調”指以開封為中心的比較流行的唱法。從調式上分析和豫東調相同(“5”調式)。所不同之處在于祥符調的唱腔比豫東調唱腔細膩些,相比之下豫東調唱腔有些粗狂,這恐怕也是由于豫東人喜歡“紅臉”的唱腔,崇拜“紅臉”藝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調唱腔多用些襯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現: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這些也可以說明祥符調與豫東調比較有差異的地方。
(四)沙河調的基本特點
“沙河調”指許昌以南鄢陵、扶溝一帶而言。它的調式與豫東調相同,兼有豫東調、祥符調的特點,所不同之處在于它的伴奏過門有其獨特的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局限性較大,已逐漸淡化了。尤其是豫東調、豫西調混合唱法流行于世后,沙河調的伴奏方法的特點就不太明顯了。【原標題:豫劇流派的基本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