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乾隆年間,以許家為館主的“許家班”便在清河集一帶形成初具規模的以唱豫劇“祥符調”為主的戲班子。到了清光緒年間,“許家班”由許家第三代傳人許老六掌班,名聲大噪,紅極一時,成為當時豫劇“祥符調”的傳播中心。后來,“許家班”進一步發展壯大,并且破除舊規,把“祥符調”的真傳賦予了一個叫孫建德的男旦。孫建德不負眾望,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豫劇近代史中有據可查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祥符調”傳人。到了民國年間,豫劇“祥符調”再次出現動蕩與改革,先后出現了李劍云、時倩云、閻彩云、李瑞云、馮煥卿、聶良卿、林黛云等一系列造詣頗深的戲劇大師,并且破例讓女演員登臺獻藝演旦角(以前豫劇“祥符調”都是男旦)。
1926年,豫劇“祥符調”的后起之秀陳素真正式拜孫建德為師,從而又開始了“祥符調”新一個輪回的藝術攀登。陳素真細心琢磨,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創建了豫劇“祥符調”的陳派藝術。陳派藝術很快打響,如日中天,迅速傳遍全國各地。當時在戲劇之鄉西安,我國著名的大戲劇家樊粹庭創辦了一所赫赫有名的“獅吼”豫劇團,為了擴大劇團的影響,樊先生特邀陳素真加盟,使豫劇“祥符調”的陳派藝術在中國西部再次叫響。后來,陳素真又走出“獅吼”,自己創辦了“豫光”劇團,獨立扯起豫劇“祥符調”陳派藝術的大旗。“獅吼”豫劇團繼續招兵買馬,樊先生讓人打著小旗在大街招人,想不到一個瘦弱的女孩子聽說學戲管飯,就義無反顧地走進了“獅吼”豫劇團的大門。她就是后來震驚豫劇界的“祥符調”傳人關靈鳳。
關靈鳳拜陳素真為師
關靈鳳是滿族人,屬正黃旗,原籍在河北省南宮縣,父親是貧窮流動木匠。1932年,關靈鳳出生在石家莊市一個貧民窟。“七七”事變后,關靈鳳全家流亡乞討至陜西省西安市。為饑寒所迫,年僅10歲的關靈鳳進入“獅吼”豫劇團學戲。也許是天賦,也許是勤奮,在短短的3年里,天生麗質的關靈鳳憑著自己獨具風姿的藝術表演,一躍而成為“獅吼”豫劇團的主要演員。關靈鳳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接受能力強,學戲3個月就在西安首次演出《秦雪梅吊孝》,連唱一個月嗓子不啞,而且愈唱愈好,被當地觀眾譽為“金嗓子鋼喉關二鳳”。當時關靈鳳在家排行老二,許多人都叫她關二鳳。
樊粹庭先生看她演戲的靈性十足,便給她取名關靈鳳。此后,關靈鳳又主演了樊粹庭先生新編的大戲《寒江女》和傳統戲《樊梨花征西》、《穆桂英掛帥》等許多戲,成為豫劇“祥符調”中一位年輕氣盛、才華無量的新秀。樊粹庭看到關靈鳳是豫劇界不可多得的一棵好苗,便親自把她介紹到豫劇大師陳素真的門下,讓關靈鳳正式拜陳素真為師。當時的陳素真在整個中國豫劇界早已是大名鼎鼎、聲震四方,被廣大觀眾推崇為“豫劇大王”、“豫劇皇后”、“河南梅蘭芳”。陳素真看了關靈鳳的藝術表演之后,連連稱贊,驚嘆不已,不僅當即拍板愿意收徒,并且把關靈鳳認為義女,傾心傳授技藝。關靈鳳在西安“獅吼”豫劇團學藝5年,從藝4年,后來正式轉入陳素真創辦的“豫光”劇團,協助義母演出,為義母配戲,得到義母的真傳。
在豫劇“祥符調”的表演中,陳素真最拿手的便是《三上轎》。陳素真曾經公開這樣說:“在我一生演出的劇目中,有一出對我的藝術創作影響比較大的戲,就是《三上轎》。”在河南農村許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賣了牲口押了套,要聽狗妞(陳素真小名)《三上轎》。”可見當時這出戲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三上轎》是描寫貧家弱女只身報仇除暴的壯烈悲劇:崔金定的丈夫被惡霸毒死,公爹又身陷囹圄,逼親花轎臨門,她身懷利刃與婆母、幼子告別,分手的時候一氣高唱了200多句戲詞。
這200多句戲詞不是一般的敘事述景,而是崔氏上轎前的生死離別,并且200多句戲詞要一氣呵成,還要把高難度的“波顫音”、“含韻”、“三起腔”相繼融會于唱腔之中,難度極大,非常不好掌握,用行話說是非常“吃工”的。陳素真深有感觸地說:“從1932年起,我就開始唱此戲(指《三上轎》),經過反復琢磨,在表演和唱腔上曾做過改革,發展了‘祥符調’……后來在西安演出時,我把這出戲傳授給她(指關靈鳳)。”自那時開始,關靈鳳就開始演《三上轎》。在這出難度非常大,且又典型具備“祥符調”的戲曲中,關靈鳳除了繼承發揚老師、義母陳素真的陳派風格外,又改革創新,大膽運用真假聲的結合,在唱法上以情帶聲,富于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這出戲中,關靈鳳把豫劇“祥符調”中那些最難掌握的“波顫音”、“含韻”、“三起腔”、“用氣共鳴”等方面都運用得恰到好處,流暢自然,從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原標題:豫劇“祥符調”傳人--不是‘許門’是‘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