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開封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助力國際旅游名城建設。
一是強規劃,促進非遺工作有序化。結合實際,明確“十二五”時期非遺事業發展目標,編制非遺保護規劃,針對不同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提出具體要求;召開全市非遺工作會議,交流經驗,推進全市非遺事業有序發展;先后出臺了《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暫行辦法》和《開封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評定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加強“非遺”保護工作。
二是重申報,促進非遺名錄規范化。從2009年4月21日開始,開封市組織1900余名專業骨干和16973名業余普查人員,在開封市范圍內開展了全方位、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截至目前,共收集"非遺"線索131826條,確立縣級項目8590個、市級項目3218個。至目前,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汴京燈籠張、汴繡、大相國寺梵樂、麒麟舞、二夾弦、撂石鎖8個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杞人憂天傳說、臥拐秧歌、鑼戲、儀封三弦書、開封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秋油腐乳、洧川豆腐、傳統糖塑(吹糖人)、滕派蝶畫等36個項目成功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豫劇祥符調、鐵筆烙畫、少年顓頊的傳說、宋詞樂舞、開封菊花栽培技藝、汴梁西瓜種植技藝、紅薯泥制作技藝、開封民俗婚禮、河南墜子、漁鼓道情等108個項目入選市級"非遺"名錄。
三是抓活動,促進非遺宣傳常態化。開展節慶民俗文化活動和文化遺產日活動,連續舉辦五屆清明文化節活動、四屆元宵民俗活動、兩屆宋詞樂舞文化周等活動,大力推介、組織開封盤鼓、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大相國寺梵樂等"非遺"項目參加了2011韓國首爾鼓樂藝術節、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各類對外交流活動,在認真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實現品牌活動的常態化發展。(原標題: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助力國際旅游名城建設)